小麦散黑穗病
黑疸 枪杆 乌麦 灰麦 病原
Ustilago tritici (Pers.) Jens.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为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的真菌裸黑粉菌。冬孢子球形或近球形,棕褐色,一半较暗一半较亮,表面生有细刺。新鲜的冬孢子贮存24小时以后即可萌发。萌发温度为5~35℃,最适温度为20~25℃,萌发时伸出先菌丝,先菌丝产生分隔,形成4个细胞,分生出分枝菌丝,菌丝生长温度为6~34℃,最适温度为24~30℃。冬孢子存活力不强,在田间只能存活几个星期,不能在田间越夏或越冬后侵染寄主,但潜伏小麦种子内的菌丝可存活5年。
发生规律
小麦散黑穗病菌在花期侵染花器。小麦开花时,病穗上的孢子被风吹落到健株花内,发芽侵入麦粒胚部,潜伏下来。病菌侵入寄主的时期很短,在扬花前1、2天或扬花、授粉时最易侵入。麦粒外表和健粒没有区别。小麦播种后,当带菌的种子萌发时,潜伏在胚部的菌丝也开始萌动,并随着小麦的生长点向上发展,到小麦穗期,菌丝体在小穗内迅速发展,破坏花器形成大量冬孢子(黑粉)再飞散到健株上侵染花器。小麦抽穗、扬花期间的气候,对散黑穗病的侵染有很大影响。风有利于病菌孢子的飞散和传播;大雨易将孢子淋落土壤中,而使孢子没有机会飞落柱头;空气过于干燥,亦不利于孢子萌发。因此,当小麦扬花期间,多雾或经常有小雨,空气湿度大(70%左右),气温在20~25℃左右,则有利于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当年种子带菌率就高,次年发病就重;如果气候干燥,孢子难于发芽,当年种子带菌率就低,第2年发病就轻。
危害特征
小麦抽穗前通常不表现症状,病株抽穗期往往略早于健株,初期病穗在未出苞叶以前,病穗外面包有一层灰白色薄膜,膜内所有小穗的子房、种皮及颖片均被黑色粉未(冬孢子)所取代,隔着苞叶有时可看到隐约的灰色。病穗尖端略微露出苞叶时,薄膜也破裂,即有黑粉散出,病穗抽出后,黑粉被风雨吹散,只剩下裸露的穗轴。病穗上的小穗在大多数情况下全部被毁,有时只有下部的小穗被毁,上部留有少数健全小穗。一株发病往往主茎和所有分蘖都出现病穗,偶尔在叶片和茎杆上也会长出黑色条状孢子堆。 病原及发生规律
寄主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 药剂防治 药剂闷种 每100Kg种子,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0.2Kg,或5%烯唑醇可湿粉80g,加水4Kg,均匀喷洒在种子上,边喷边拌均匀堆闷6小时,待药液被吸收后播种。
分布
图片文件
D:/ms4w/Apache/htdocs/pestweb/粮作病虫/麦类病虫/小麦病//小麦散黑穗病/小麦散黑穗病.htm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