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矮腥黑穗病
病原
Tilletia controversa Kuhn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为担子菌亚门腥黑粉菌属的真菌小麦矮腥黑粉菌。冬孢子近球形,深黄褐色并有网状突起,在网状突起外包裹一层胶质鞘。网脊多数钝而短。不孕孢子含量较高,形状圆形,无色至淡绿色,网纹不显著或无网纹,有胶质鞘。冬孢子萌发时不整齐,先菌丝无分隔但有分枝出现,每个分枝的突起上着生有担孢子,共12-20个,多的可达28-66个;担孢子无色,线形,担孢子成对呈H形桥,后在顶端形成新月形的无色透明的次生担孢子,再由次生担孢子顶端长出更细更长的侵染丝侵入寄主体内。
发生规律
冬孢子在土壤中萌发,长出侵染菌丝,在土表从幼苗芽鞘或叶鞘侵入,在不超过15℃条件下,50天后可达生长点,形成系统性侵染。病菌可以随种子、原粮、包装、运载工具等作远距离传播。带菌小麦在加工过程中可以使其表面携带的病原菌进行一次“再集中”,成为远距离的初次侵染源,也是当前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菌还可借雨水、流水、风、粪肥、土壤等进行扩散。该病病菌能在土壤中存活6-7年,甚至10年,并随土壤和种子传播,很难根治。发生主要受温度和寄主的生长阶段的影响,只要在秋季日平均温度0-10℃的低温期超过45天并有小麦新生幼嫩分蘖,即使没有积雪也可以发病。
危害特征
小麦感病后,植株严重矮化,株高只有健株的1/3-1/2,个别小分蘖感病后紧贴地面,高度不足15cm;分蘖增加,一般比健株增加50%以上;病穗比正常健穗宽且长,小穗紧密,穗部扭曲,整个穗子呈炸开状;子粒为菌瘿所代替,菌瘿较硬 ,颜色深黑,粒大且圆;大部分品种在感病后,于乳熟期出现不规则的条状褪绿花斑。 病原及发生规律
寄主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1)严格检疫 严禁从疫区调入小麦、大麦、黑麦及燕麦等种子、原粮及加工后的下脚料。若检验发现有小麦矮腥黑穗病孢子的粮食必须严格执行法规,禁止进口,或者经过高温处理合格后方准进口。带病菌小麦种在运输、加工过程中,必须采取严密措施,防止病菌扩散。(2)轮作倒茬,凡污染小麦矮腥黑穗病的地块坚持5-7年内不种小麦。此外,冬小麦不同品种对病菌的抗性有明显差别,春小麦则不感染。深播或适时早、晚播种都能降低危害率。 物理防治 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冬孢子的抗逆性很强,高温可有效杀灭冬孢子,它的热致死温度为130℃30min,或是120℃1h,对于麦麸和下脚料的处理,不得低于上述标准。 生物防治 药剂防治 药剂拌种或杀死种子表面的孢子,如王铜、苯莱特、TBZ等有较好效果,但不彻底。也可用五氯硝基苯(PCNB)超量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1%)或f咪唑拌种,防效均在96%左右。
分布
图片文件
D:/ms4w/Apache/htdocs/pestweb/粮作病虫/麦类病虫/小麦病//小麦矮腥黑穗病/小麦矮腥黑穗病.htm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