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秆黑粉病
病原
Urocystis tritici Körn ― Urocystis agropyri (Preuss) Schrot.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为担子菌亚门的真菌小麦条黑粉菌。病菌冬孢子圆形或椭圆形,褐色,由1~4个冬孢子形成圆形至椭圆形的冬孢子团,褐色,四周有很多不孕细胞,无色或褐色。冬孢子萌发后形成先菌丝,顶端轮生3~4个担孢子。担孢子柱形至长棒形,稍弯曲。该菌存有不同专化型和生理小种。
发生规律
病菌以冬孢子团散落在土壤中或以冬孢子粘附在种子表面及肥料中越冬或越夏,成为该病初侵染源。冬孢子萌发后从芽鞘侵入而至生长点,是幼苗系统性侵染病害,没有再侵染。该病发生与小麦发芽期土温有关,土温9~26℃均可侵染,但以土温20℃左右最为适宜。此外发病与否、发病率高低均与土壤含水量有关。一般干燥地块较潮湿地块发病重。西北地区10月份播种的发病率高。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危害特征
症状主要为害小麦茎、叶和穗等。当株高0.33m左右时,在茎、叶、叶鞘等部位出现与叶脉平行的条纹状孢子堆。孢子堆略隆起,初白色,后变灰白色至黑色,病组织老熟后,孢子堆破裂,散出黑色粉末,即冬孢子。病株多矮化、畸形或卷曲,多数病株不能抽穗而卷曲在叶鞘内,或抽出畸形穗。病株分蘖多,有时无效分蘖可达百余个。 病原及发生规律
寄主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如北京5号、阿勃、矮丰1号、矮丰2号。换用无病种子。(2)土壤传病为主的地区,可与非寄主作物进行1~2年轮作。(3)精细整地,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净肥,适期播种,避免过深,以利出苗。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 药剂防治 土壤传病为主的老病区提倡用种子重量0.2%的40%拌种双,或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拌种。其他地区最好选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的20%三唑酮或0.015%~0.02%有效成分的15%三唑醇等内吸杀菌剂拌种。
分布
图片文件
D:/ms4w/Apache/htdocs/pestweb/粮作病虫/麦类病虫/小麦病//小麦秆黑粉病/小麦秆黑粉病.htm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