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细菌性条斑病
病原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undulosa (Smith,Jones et Raddy) Dye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为细菌小麦黑颖病黄单胞菌(油菜黄单胞菌波形致病变种)。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极生单鞭毛。菌体大多数单生或双生,个别链状。有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
发生规律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中或在种子上越冬,翌春从寄主的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经3~4天潜育即发病,在田间经暴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在新疆5~7月大的暴风雨次数多,造成叶片产生大量伤口,致细菌多次侵染,易流行成灾。生产上冬麦较春麦易发病,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明显。一般土壤肥沃,播种量大,施肥多且集中,尤其是施氮肥较多,致植株密集,枝叶繁茂,通风透光不良则发病重。
危害特征
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颖片和籽粒。病部初现针尖大小的深绿色小斑点,后扩展为半透明水浸状的条斑,后变深褐色,常出现小颗粒状细菌脓。褐色条斑出现在叶片上,故称为细菌性条斑病。病斑出现在颖壳上的称黑颖。 病原及发生规律
寄主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2)适时播种,冬麦不宜过早。春麦要种植生长期适中或偏长的品种,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物理防治 用45℃水恒温浸种3小时,晾干后播种。 生物防治 药剂防治 也可用1%生石灰水在30℃下浸种24小时,晾于后,再用种子重量0.2%的40%拌种双粉剂拌种。
分布
图片文件
D:/ms4w/Apache/htdocs/pestweb/粮作病虫/麦类病虫/小麦病//小麦细菌性条斑病/小麦细菌性条斑病.htm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