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腥黑穗病
黑疸 枪杆 乌麦 鬼麦 病原
网腥黑粉菌 Tilletia caries (DC.) Tul. 光黑粉菌 Tilletia foetide (Walle.) Lindr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为担子菌亚门的真菌网腥黑粉菌和光腥黑粉菌。网腥黑穗病菌的冬孢子常为圆形或近圆形,有时呈卵圆形,淡灰褐色或深红褐色,直径12~24微米,膜有网状花纹,网眼宽2~4微米,网脊高0.5~1.2微米。光腥黑穗病的冬孢子圆形、卵圆形或稍长,淡灰褐色至暗橄榄褐色,直径15~25微米,膜光滑,无花纹。小麦腥黑穗病菌的冬孢子能在水中萌发,孢子萌发所需的温度随病菌的种和生理小种不同而异,一般最低温度为0~1℃,最高为25~29℃,最适为18~20℃。冬孢子萌发时,先产生管状担子,顶端产生线形担子,不同性别的单核担孢子常成“H”形结合,萌发形成双核侵染丝侵入寄主。
发生规律
小麦腥黑穗病的初侵染来源以种子为主,有的地区土壤、粪肥带菌比重较大。小麦脱粒时,压破病粒,冬孢子分散粘附麦粒表面、麦壳、麦粒上,或落入场土,混入粪肥。小麦腥黑穗病是幼苗侵染型病害,小麦种子发芽时,不同来源的冬孢子也随即萌发,播后4天侵染种皮,7天后侵染胚芽鞘。但当第1叶展开后,病菌一定要经过伤口才能侵入。以后菌丝通过胚芽鞘和叶片基部直接进入生长点,随小麦生长而发展,穗期病菌侵入幼穗的子房,破坏花器,形成病穗。土温9~12℃,土壤湿度在20~22%时,最适宜病菌侵染。因此,冬麦晚播或春麦早播,土温低,出苗慢,或播种时覆土过深,麦苗不易出土,增加了病菌侵染的机会,能加重病害的发生。此外,在地下害虫为害较重的麦田内,腥黑穗病往往发生较重。
危害特征
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分蘖增多。病穗较短,直立,颜色较健穗深,开始为灰绿色,以后变为灰白色,颖壳略向外张开,露出部分病粒。小麦受害后通常是全穗麦粒变病粒,病粒较健粒短肥,初为暗绿色最后变成灰白色,外面包有一层灰褐色薄膜,里面充满黑粉,这些黑粉就是病菌的冬孢子,捏破后有腥味。 病原及发生规律
寄主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1)及时拔除病株,并将病穗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2)在播种时,施行粪种隔离,或在带菌的粪肥中加入人粪尿或青草等有机质,堆积腐熟,高温发酵,杀死病菌孢子后再用。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 药剂防治 种子处理是防治小麦腥黑穗病的主要措施。可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重量的0.1%;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69,用种子重量的0.2%拌种。防效分别为89.8~99.1%、100%及97.4%,
分布
图片文件
D:/ms4w/Apache/htdocs/pestweb/粮作病虫/麦类病虫/小麦病//小麦腥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htm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