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蓝矮病毒病
病原
Mycoplasma like organism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为类菌原体(简称MLO)。是国内小麦上第一个类菌原体病害。在叶片韧皮部和叶蝉唾液腺及肠道细胞的超薄切片中MLO呈球形、椭圆形、哑铃状、蝌蚪状等。
发生规律
该毒原只能通过条沙叶蝉(Psammotettix striatus)进行持久性传毒,种子、汁液磨擦均不能传毒。最适饲毒期为24天,最短接毒期为10秒。延长接毒期能提高传毒能力。毒原在虫体内循回期最短2天,最长8天,平均为5.2天。病害潜育期与温度有关。秋季平均为45天,春季19天。叶蝉持毒期秋季19天,春季为12天。叶蝉一次获毒,便可终身带毒,但卵不能传毒。秋季冬小麦出苗后,条沙叶蝉从秋作物及杂草上迁飞至麦田传毒。深秋初冬叶蝉以卵在小麦或杂草上越冬,翌春孵化后再行获毒,然后开始传毒。在小麦收获前,又飞到玉米,高粱及多种禾本科杂草上传毒。我国陕西、甘肃一带条沙叶蝉年生3~4代,其发生数量与小麦蓝矮病发生程度关系密切,条沙叶蝉喜干燥气候条件,山地干旱麦田及阳坡背风麦田虫口密度大,发病重。品种抗病性有差异。
危害特征
小麦冬前一般不表现症状,多在春季麦田返青后的拔节期,能见到明显症状。病株明显矮缩、畸形、节间越往上越矮缩,呈套叠状,造成叶片呈轮生状,基部叶片增生、变厚、呈暗绿色至绿兰色,叶片挺直光滑,心叶多卷曲变黄后坏死。成株期,上部叶片形成黄色不规则的宽条带状,多不能正常拔节或抽穗,即使能抽穗,则穗呈塔状退化,穗短小,向上尖削。染病重的生长停滞,显症后1个月即枯死,根毛明显减少。 病原及发生规律
寄主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尽快选育抗蓝矮病的抗病小麦新品种。原来地方品种均感病。近年引进的钱交麦、2711则表现高度抗病。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 药剂防治 治虫防病首先要掌握麦田虫情。调查当地秋作物和杂草上的叶蝉密度。苗期虫口密度大,应马上喷洒40%氧化乐果乳油1000~1500倍,或40%乐果乳油、25%亚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必要时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控制时间长。
分布
图片文件
D:/ms4w/Apache/htdocs/pestweb/粮作病虫/麦类病虫/小麦病//小麦蓝矮病/小麦蓝矮病毒病.htm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