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蠕孢叶斑根腐病
小麦蠕孢叶斑病 蠕孢根腐病 病原
Bipolaris sorokiniana (Sacc. ex Sorok.) Shoem. ― Helminthosporum sorokinianum― H. sativum ― Drechslera&nb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为半知菌亚门的真菌麦根腐平脐蠕孢。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的真菌麦根腐旋孢腔菌。分生孢子梗生于叶两面,正面居多,2~5根丛生或单生,直立,直或呈屈膝状弯曲或扭曲,浅褐色或暗褐色,基部膨大。分生孢子广梭形或椭圆形,略弯,暗橄榄褐色,具离壁隔膜3~12个,多为6~10个,脐部明显,端平截。假囊壳;子囊棒状,每个子囊含子囊孢子1~8个或4~8个;子囊孢子无色至浅褐色,细长,有分隔6~13个。在自然条件下很少产生。菌丝生长温度4~37℃,分生孢子萌发温度3~39℃,适温22℃,pH2.2~12.4范围内。该菌除侵染小麦外,还可侵染大麦、燕麦、黑麦、冰草、高粱、狗尾草、看麦娘等数十种禾本科植物。在自然界蠕孢菌常与其他真菌混合侵染,引起小麦叶斑。常因菌的种类组合或所占比例不同使症状复杂多变。
发生规律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在种子上越冬或越夏,分生孢子经胚芽鞘或幼根侵入,引起地下茎或次生根或茎基部叶鞘等部位发病。带菌种子是苗期叶斑病的重要初侵染源。在土壤中寄主病残体彻底分解腐烂之后,病原菌也就失去了侵染能力。小麦拔节后至成株期,根腐继续扩展的同时,叶斑病也从下向上不断扩展,植株病部不断产生大量病菌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该病潜育期仅几天至七天,菌量积累速度快,达到流行临界菌量早,气温18~25℃,相对湿度100%,功能叶片和麦穗就大量染病或流行成灾。此外栽培措施对该病发生也有直接影响。生产上春麦迟播或冬麦早播苗期易发病,种植过密发病重。在田间管理上凡能减少病残体落入田间的机会或促进土壤中病残体尽快腐烂(如深翻,中耕、施肥、浇水等)的措施均利于土壤中病原菌减少,则发病轻、这些措施对小麦生长发育有利,又可增强抗病力,从而减轻发病。品种间抗病性也有明显差异。
危害特征
小麦从幼苗到抽穗结实期均能发生此病。幼苗期引致芽腐和苗枯,成株期引致叶片早枯和穗腐、根腐、茎基腐、叶斑、黑胚粒、籽粒秕瘦等。其中成株期叶斑发生最普遍,为害最重。 芽腐、苗枯 染病重的种子不能发芽或刚萌芽就变褐腐烂不能出土。发病轻的可萌发出土但胚芽鞘或其他地下部分发病,多在冬前死掉或产生弱苗。 根腐、茎基腐 在苗期的胚芽鞘、地下茎或幼根上出现褐色病变、局部组织腐烂或坏死,常致地下茎基近分蘖节处出现褐色病斑,近地面的叶鞘生褐色梭形斑痕,大小3~5×1~3(mm),一般不深达茎节内部。常致幼苗发黄,田间出现一片片浅绿至浅黄色,病苗矮小、稀疏、叶直立。成株期下部1~2叶的叶尖枯焦1~2cm,根部发育不良,次生根少,种子根、茎基表面具褐点,可深达内部,病部腐死,严重的次生根根尖或中部也褐变腐烂、分蘖枯死或生育中后期部分或全株完全死亡。 叶斑 秋苗期或早春染病在近地面叶片上产生很多椭圆形、浅褐色至褐色小斑,大小1至几mm。拔节后至成株期显症,产生典型的浅褐色、椭圆形至梭形病斑,大小1~3×0.5~1(cm),周围多具黄色晕圈,病斑中间枯黄色,其上常生长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或其它第二寄生物,外围淡褐色,其上可见麦根腐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情扩展快时,病斑融合形成大斑,致叶片部分或全叶干枯。此外有些品种叶上可产生椭圆形深褐色小斑,长约1cm。 穗腐、黑胚粒 穗期染病,在颖壳或穗轴上产生褐色病变,病斑多时常致大部分颖壳或穗轴变褐,严重的引致半穗或全穗枯死。病颖上菌丝侵染种子后,胚部变为深褐色,出现黑胚粒,种子瘦秕。 病原及发生规律
寄主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穗期叶斑和穗腐是防治的关键。千方百计减少田间菌源,降低病菌积累速度,保护成株功能叶片,可有效地防治本病。(1)农业防治提倡轮作以减少土壤中菌量,秋翻灭茬,加强夏秋两季田间管理,加快土壤中病残体分解;选用无病种子,适时适量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减轻苗期发病。(2)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3)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冬小麦抗(耐)病品种。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 药剂防治 种子处理 ①拌种 用种子重量0.2%~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种子重量0.2%的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种子重量0.1%~0.3%的20%三唑酮乳油拌种。提倡用三唑酮与增产菌混用拌种可消除三唑酮对小麦出苗影响,用量为每100kg 麦种,用20%三唑酮100~150克,增产菌40~60克拌种,可解除三唑酮对赤霉素合成的抑制作用,促进种子萌发。②浸种 用50%退菌特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浸种24~36小时,防效80%以上。 成株期防治 当初穗期小麦中下部叶片发病重,且多雨时,用70%代森锰锌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用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或15%三唑醇(羟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用25%敌力脱乳油2000~4000倍液,每亩喷药液50~60kg ,能有效地控制整个生育期该病的扩展。
分布
图片文件
D:/ms4w/Apache/htdocs/pestweb/粮作病虫/麦类病虫/小麦病//小麦蠕孢叶斑根腐病/小麦蠕孢叶斑根腐病.htm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