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链格孢叶枯病
病原
Alternaria tenuis Nees. ― A.tenuissima (Fr.) Wiltsh.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为半知菌亚门的真菌链格孢。该菌常与根腐叶枯菌等混合侵染或蚜虫为害后侵入为害。A.tenuis分生孢子梗直伸,分枝或不分枝,橄榄色或黑褐色。分生孢子卵形至倒棍棒形,榄褐色,有喙,具0~6个纵隔膜,1~9个横隔膜,串生。病菌生长温度为5~35℃,适温为20~24℃。
发生规律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种子上也可带菌,翌年春天形成分生孢子侵染春小麦或返青后的冬小麦叶片。低洼潮湿或地下水位高的麦田发生重,一般在接近成熟期,寄主抗性下降,该病扩展很快。
危害特征
主要为害叶片,从下部叶片向上扩展。初染病时,产生卵形至椭圆形褪绿小斑,后变黑至褐灰色,边缘黄色,湿度大时病斑上生暗色霉层,严重时叶鞘和麦穗枯萎。 病原及发生规律
寄主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施足充分腐熟有机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小麦抗链格孢菌叶枯病的能力。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 药剂防治 田间出现较多病叶,遇害连阴雨天气时,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亩用药液50~60kg 。
分布
图片文件
D:/ms4w/Apache/htdocs/pestweb/粮作病虫/麦类病虫/小麦病//小麦链格孢叶枯病/小麦链格孢叶枯病.htm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