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颖枯病
病原
Septoria nodorum Berk. ―― Leptosphaeria nodorum Müler ― Phaeosphaeria nodorum E.Müler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为半知菌亚门的真菌颖枯壳针孢。分生孢子器暗褐色,扁球形,埋于寄主表皮下,微露。分生孢子长柱形,微弯、无色、单胞,成熟时有1~3个隔。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真菌,在我国尚未发现。
发生规律
冬麦区病菌在病残体或附在种子上越夏,秋季侵入麦苗,以菌丝体在病株上越冬。春麦区 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次年条件适宜,释放出分生孢子侵染春小麦,借风、雨传播。侵染温度10~25℃,以22~24℃最适,适温下潜育期为7~14天。高温多雨条件有利于颖枯病发生和蔓延。连作田发病重。春麦播种晚,偏施氮肥,生育期延迟加重病害发生。使用带病种子及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
危害特征
主要为害小麦未成熟穗部和茎秆,也为害叶片和叶鞘。穗部染病先在顶端或上部小穗上发生,颖壳上开始为深褐色斑点,后变为枯白色并扩展到整个颖壳,其上长满菌丝和小黑点(分生孢子器);茎节染病呈褐色病斑,能侵入导管并将其堵塞,使节部畸变、扭曲,上部茎秆折断而死;叶片染害初为长梭形淡褐色小斑,后扩大成不规则形大斑,边缘有淡黄晕圈,中央灰白色,其上密生小黑点,剑叶被害扭曲枯死。叶鞘发病后变黄,使叶片早枯。 病原及发生规律
寄主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1)选用无病种子。颖枯病病田小麦不可留种。(2)清除病残体,麦收后深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压低越夏、越冬菌源。实行2年以上轮作。春麦适时早播,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强植株抗病力。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 药剂防治 种子处理 用11的50%多福混合粉500倍液浸种48小时;或用50%多菌灵可湿粉,或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市津)可湿粉,或40%拌种双可湿粉,按种子重量0.2%拌种;或用种子重0.03%三唑醇(羟锈宁)(有效成分),或0.15%噻菌灵(涕必灵)(有效成分)拌种;也可用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粉75克拌闷种100kg 。 田间用药 重病区,在小麦抽穗期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11140倍式波尔多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1000倍液,或25%丙环唑(敌力脱)乳油2000倍液,隔15~20天一次,喷1~3次。
分布
图片文件
D:/ms4w/Apache/htdocs/pestweb/粮作病虫/麦类病虫/小麦病//小麦颖枯病/小麦颖枯病.htm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