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黄斑叶枯病
小麦黄斑病 病原
Drechslera tritici-repentis (Died) Shoem ― Helminthosporium fritici-vulgaris Nisikado ―― 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为半知菌亚门的真菌小麦德氏霉。分生孢子浅色至枯草色,圆柱形,直或稍弯,顶端钝圆,下端呈蛇头状尖削,脐孔腔型凹陷,具离壁隔膜1~9个。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的真菌。子囊孢子无色至黄褐色,长椭圆形,具横隔膜3个,纵隔0~1个。
发生规律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或粪肥中越冬。翌年小麦生长期子囊孢子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致病害不断扩展。
危害特征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可单独形成黄斑,有时与其他叶斑病混合发生。叶片染病初生黄褐色斑点,后扩展为椭圆形至纺锤形大斑,病斑中央色深,有不大明显的轮纹,边缘边界不明显,外围生黄色晕圈,后期病斑融合,致叶片变黄干枯,各麦区均有发生,为害严重。 病原及发生规律
寄主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1)提倡轮作以减少土壤中菌量,秋翻灭茬,加强夏秋两季田间管理,加快土壤中病残体分解;选用无病种子,适时适量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减轻苗期发病。(2)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3)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冬小麦抗(耐)病品种。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 药剂防治 种子处理 ①拌种 用种子重量0.2%~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种子重量0.2%的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种子重量0.1%~0.3%的20%三唑酮乳油拌种。提倡用三唑酮与增产菌混用拌种可消除三唑酮对小麦出苗影响,用量为每100kg 麦种,用20%三唑酮100~150克,增产菌40~60克拌种,可解除三唑酮对赤霉素合成的抑制作用,促进种子萌发。②浸种 用50%退菌特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浸种24~36小时,防效80%以上。 成株期防治 当初穗期小麦中下部叶片发病重,且多雨时,用70%代森锰锌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用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或15%三唑醇(羟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用25%敌力脱乳油2000~4000倍液,每亩喷药液50~60kg ,能有效地控制整个生育期该病的扩展。
分布
图片文件
D:/ms4w/Apache/htdocs/pestweb/粮作病虫/麦类病虫/小麦病//小麦黄斑叶枯病/小麦黄斑叶枯病.htm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