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黑节病
病原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trifaciens (Elliott) Young et al. ― Pseudomonas strifaciens (Elliott)Starr et Burkhol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为细菌丁香假单胞菌条纹致病变种。细菌杆状,两端圆,具单极生鞭毛1~2根,革兰氏染色阴性,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白色,圆形,中间隆起,全缘。发育适温22~24℃,50℃经10分钟致死。
发生规律
该菌在干燥条件下可长期存活,干燥种子上的病菌可活到秋播季节,主要靠麦种带菌传播。
危害特征
主要为害叶片、叶鞘、茎秆节与节间。叶片染病初生水渍状条斑,后病斑颜色变为黄褐色,最后呈浓褐色。病斑长椭圆形,也有中间色浅些的。叶鞘染病沿叶脉形成黑褐色长形条斑,多与叶上病斑相连,后叶鞘全部变为浅褐色。茎秆染病主要为害节部,病部呈浓褐色,内部也变色,后可扩展至节间,发病早的秆部逐渐腐败,叶片变黄,造成全株枯死。 病原及发生规律
寄主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病重田块的麦秆,及时处理。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 药剂防治 药剂闷种 每100Kg种子,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0.2Kg,或5%烯唑醇可湿粉80g,加水4Kg,均匀喷洒在种子上,边喷边拌均匀堆闷6小时,待药液被吸收后播种。
分布
图片文件
D:/ms4w/Apache/htdocs/pestweb/粮作病虫/麦类病虫/小麦病//小麦黑节病/小麦黑节病.htm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