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黑颖病
病原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translucens (Jones et al.) Dye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为细菌油菜黄单胞菌小麦致病变种。菌体杆状,极生单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有荚膜,无芽孢,好气性,在洋菜培养基上能产生非水溶性的黄色色素。在马铃薯上长有黄、粘生长物。呼吸代谢,永不发酵。在肉汁胨琼脂平面上菌落生长不快,呈蜡黄色,圆形,表面光滑,有光泽,边缘整齐,稍隆。生长适温24~26℃,高于38℃不能生长,致死温度50℃。该菌有许多致病型,除小麦专化型外,还有为害大麦、黑麦的专化型。
发生规律
种子带菌是该病主要初侵染源。病残体和其它寄主也可带菌,是次要的。病菌从种子进入导管,后到达穗部,产生病斑。病部溢出菌脓具大量病原细菌,借风雨或昆虫及接触传播,从气孔或伤口侵入,进行多次再侵染。高温高湿利于该病扩展,因此小麦孕穗期至灌浆期降雨频繁,温度高发病重。
危害特征
主要为害小麦叶片、叶鞘、穗部、颖片及麦芒。穗部染病穗上病部为褐色至黑色的条斑,多个病斑融合在一起后颖片变黑发亮。颖片染病后引起种子感染。致病种子皱缩或不饱满。发病轻的种子颜色变深。叶片染病初呈水渍状小点,渐沿叶脉向上、下扩展为黄褐色条状斑。穗轴、茎秆染病产生黑褐色长条状斑。湿度大时,以上病部均产生黄色细菌脓液。 病原及发生规律
寄主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防治方法 (1)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用抗病品种。(2) 物理防治 采用防治小麦散黑穗病的变温浸种法,28~32℃浸4小时,再在53℃水中浸7分钟。 生物防治 药剂防治 种子处理 可用15%叶青双胶悬剂3000mg/kg浸种12小时。 田间用药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5%叶青双可湿性粉剂,每亩用100~150g,对水50~60kg,喷雾2~3次,或用新植霉素4000倍液效果也很好。
分布
图片文件
D:/ms4w/Apache/htdocs/pestweb/粮作病虫/麦类病虫/小麦病//小麦黑颖病/小麦黑颖病.htm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