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脊长蝽
别名 黑斑红长蝽
学名 Tropidothorax elegans (Distant) 半翅目 长蝽科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11mm,长椭圆形,头、触角和足黑色,体赤黄色;前胸背板后缘中部稍向前凹入,纵脊两侧各有一个近方形的大黑斑;小盾片三角形,黑色;前翅爪片除基部和端部赤黄色外基本上为黑色,革片和缘片的中域有一黑斑,膜质部黑色,基部近小盾片末端处有一枚白斑,其前缘和外缘白色。卵:长约0.9mm,长卵形;初产乳黄色,渐变赭黄色;卵壳上有许多细纵纹。若虫:共5龄。1龄若虫体长约1mm,被有白或褐色长绒毛,头、胸和触角紫褐色,足黄褐色,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桔红色纵纹;腹部红色,腹背有一深红斑,腹末黑色;2龄若虫体长约2mm,被有黑褐色刚毛,体黑褐色,但中胸背板纵脊、后胸、腹侧缘及第1、2腹节桔红色,腹部腹面桔红色,中央有一大黑斑;3龄若虫体长3.7~3.8mm,触角紫黑,节间淡红;前翅芽达第1腹节中央;4龄若虫体长约5mm,前翅芽达第2腹节前缘;5龄若虫体长6.1~8.5mm,前胸背板后部中央有一突起,其两侧为漆黑色,翅芽漆黑,达第4腹节中部,腹部最后5节的腹板呈黄黑相间的横纹。
发生规律
生活习性 分布北京、天津以南的我国东部诸省。在江西南昌1年2代,以成虫在石块下、土穴中或树洞里成团越冬。翌春4月中旬开始活动,5月上旬交尾。第一代若虫于5月底至6月中旬孵出,7~8月羽化产卵。第二代若虫于8月上旬至9月中旬孵出,9月中旬至11月中旬羽化,11月上、中旬进入越冬。成虫怕强光,以上午10时前和下午5时后取食较盛。卵成堆产于土缝里、石块下或根际附近土表,一般每堆30余枚,最多达200~300枚。
危害特征
为害特点 成虫和若虫群集于嫩茎、嫩瓜、嫩叶上刺吸汁液,刺吸处呈褐色斑点,严重时导致枯萎。
寄主
防治措施
防治方法 (1)冬耕和清理菜地,可消灭部分越冬成虫;(2)人工摘除卵块; (3)药剂防治,可用灭杀毙(21%增效氰·马乳油)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或50%辛·氰乳油3000倍液。 <
分布
图片文件
sc/SCHC/GLHC/HJCCH.jpg,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