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胫小车蝗
别名
学名 Oedaleus infernalis de Sauss 直翅目 科斑翅蝗科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 雄虫体长23~28mm,翅长22~26mm;雌虫体长30~39mm,翅长27~34mm。体绿色或黄褐色。前后翅发达,常超过后足股节。后翅基部淡黄色,中部具有到达后缘的暗色窄带纹;雄性后翅顶端呈褐色。雌性后足股节的底侧及腔节黄褐色,而雄性的股节底侧为红色,又腔节基部常沾有红色。头短,颜面垂直或微向后倾斜。复眼卵圆形。触角丝状,到达或超过前胸背扳后缘。前胸背板中部略窄,中胸腹扳侧叶间的中隔较宽。
发生规律
生活习性 1.黄胫小车蝗在河南等省发生和危害全年有两个高峰,即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第1个高峰期,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第2个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的危害程度重于第2个高峰期。蝗蝻5龄。1代蝗蝻期平均1龄8.8天,2龄9.6天,3龄13.5天,4龄11.4天,5龄10.7天,全蝗蝻历期54.0天。2代蝗蝻期1龄平均7.4天,2龄6.3天,3龄7.8天,4龄10.6天,5龄12.9天,全蝗蝻历期45.0天。夏播玉米苗期受害重于小麦、大豆、花生、甘薯等作物;3.低洼易涝、土壤板结、沿河两岸农田发生危害重于岗地坡地;粘土质农田发生危害重于沙质土壤农田;沟渠路边、荒沟坡杂草丛生处发生危害重于大田内。4.发生数量的大小与气候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温度、降水和湿度的作用最为显著:降水强度和密度对其发生影响较大,一般 雨量愈大,对蝗虫的发生愈不利。
危害特征
为害特点 为杂食性害虫。主要喜食禾本科作物及杂草,最喜欢取食谷子、玉米幼苗及狗尾草、牛肋草、马唐、野麦苗等杂草的幼苗。秋季随着作物的成熟,田间杂草的干枯,成虫脱离原来的栖息场所,开始向麦田迁移,并由麦田周围向田内渗透,危害严重时可将麦苗吃光,造成缺苗断垄,甚至不得不毁种重播。
寄主
防治措施
防治方法 (1)注意兴修水利,疏通河道,排灌配套,做到旱、涝保丰收。(2)提倡垦荒种植,大搞植树造林,创造不利于蝗虫发生的生态条件,使蝗虫失去产卵的适生场所。(3)掌握在蝗蝻进入3龄盛期时及时喷洒75%马拉硫磷乳油进行超低容量或低容量喷雾。地面喷雾用75g。也可用45%马拉硫磷乳油进行地面超低容量喷雾,亩用药75~100g,此外也可选用5%来福灵乳油或2.5%敌杀死等菊酯类杀虫剂每亩用50g进行超低容量喷雾。 <
分布
图片文件
sc/SCHC/GCLHC/HJXCH.jpg,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