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矮腥黑穗病

  病原
Tilletia controversa  Kuhn

小麦  大麦  可侵染禾本科的山羊草属、冰草属、野麦属、绒毛草属、大麦属、小麦属、毒麦属、黑麦草、燕麦草属、落草属、雀麦草属、鸭茅属、羊茅属、早熟禾属、三毛草属、剪股颖属和虎尾草属。其中冰草属为天然发病的主要禾草寄主。

在我国未有发生。在美洲的阿根廷、加拿大、美国;欧洲的俄罗斯、乌克兰、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前南斯拉夫、意大利、法国、瑞士、比利时、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丹麦、西班牙、希腊、阿尔巴尼亚等;亚洲的伊朗、土耳其、伊拉克、日本、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等;非洲的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突尼斯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都有发生的记载。
为担子菌亚门腥黑粉菌属的真菌小麦矮腥黑粉菌。冬孢子近球形,深黄褐色并有网状突起,在网状突起外包裹一层胶质鞘。网脊多数钝而短。不孕孢子含量较高,形状圆形,无色至淡绿色,网纹不显著或无网纹,有胶质鞘。冬孢子萌发时不整齐,先菌丝无分隔但有分枝出现,每个分枝的突起上着生有担孢子,共12-20个,多的可达28-66个;担孢子无色,线形,担孢子成对呈H形桥,后在顶端形成新月形的无色透明的次生担孢子,再由次生担孢子顶端长出更细更长的侵染丝侵入寄主体内。        
  冬孢子在土壤中萌发,长出侵染菌丝,在土表从幼苗芽鞘或叶鞘侵入,在不超过15℃条件下,50天后可达生长点,形成系统性侵染。病菌可以随种子、原粮、包装、运载工具等作远距离传播。带菌小麦在加工过程中可以使其表面携带的病原菌进行一次“再集中”,成为远距离的初次侵染源,也是当前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菌还可借雨水、流水、风、粪肥、土壤等进行扩散。该病病菌能在土壤中存活6-7年,甚至10年,并随土壤和种子传播,很难根治。发生主要受温度和寄主的生长阶段的影响,只要在秋季日平均温度0-10℃的低温期超过45天并有小麦新生幼嫩分蘖,即使没有积雪也可以发病。
        小麦感病后,植株严重矮化,株高只有健株的1/3-1/2,个别小分蘖感病后紧贴地面,高度不足15cm;分蘖增加,一般比健株增加50%以上;病穗比正常健穗宽且长,小穗紧密,穗部扭曲,整个穗子呈炸开状;子粒为菌瘿所代替,菌瘿较硬 ,颜色深黑,粒大且圆;大部分品种在感病后,于乳熟期出现不规则的条状褪绿花斑。 病原及发生规律        
农业防治     (1)严格检疫  严禁从疫区调入小麦、大麦、黑麦及燕麦等种子、原粮及加工后的下脚料。若检验发现有小麦矮腥黑穗病孢子的粮食必须严格执行法规,禁止进口,或者经过高温处理合格后方准进口。带病菌小麦种在运输、加工过程中,必须采取严密措施,防止病菌扩散。(2)轮作倒茬,凡污染小麦矮腥黑穗病的地块坚持5-7年内不种小麦。此外,冬小麦不同品种对病菌的抗性有明显差别,春小麦则不感染。深播或适时早、晚播种都能降低危害率。 物理防治     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冬孢子的抗逆性很强,高温可有效杀灭冬孢子,它的热致死温度为130℃30min,或是120℃1h,对于麦麸和下脚料的处理,不得低于上述标准。 生物防治   药剂防治     药剂拌种或杀死种子表面的孢子,如王铜、苯莱特、TBZ等有较好效果,但不彻底。也可用五氯硝基苯(PCNB)超量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1%)或f咪唑拌种,防效均在96%左右。
3 Comments
Aug 30, 2020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has mutat labores nostrum ei. Duo te blandit erroribus, ut sea ipsum nonumy, mel no ignota accusamus gloriatur. Id has habeo regione, explicari hendrerit reprimique cum te.

评论与建议
Jane Williams

Talis, peritus advenas etiam imitari de castus, secundus abac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