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病残体上越夏和越冬,成为下季初侵染的主要菌源。麦子整个生育阶段均可感染纹枯病病菌,主要发生部位为叶鞘及茎杆。病害在田间发生和消长,于冬前和小麦拔节到孕穗期出现两个发病高峰。大、小麦种子萌发后,地下部的幼根、幼芽即可受病菌的侵染。随着气温变化,病害的发生、发展大致可分为冬前发病期、病株越冬期、春季病害横向扩展期、病害严重度增长期和枯白穗显症期五个阶段。冬前病害零星发生,播种早的田块会有较明显的侵染高峰,随着气温下降,越冬期病害趋于停止。第二年春天,麦子返青后,天气转暖,随气温的升高,病情又加快发展。小麦进入拔节阶段时,病情开始上升,拔节后期或孕穗阶段,病株率和严重度都急剧增长,达到高峰。在小麦抽穗以后,植株茎杆组织老健,不利于病菌的侵入与扩展,病害发展减慢,但在已受害的麦株上,病菌可由表层深及茎杆,加重危害,使病情严重度继续上升,造成田间枯白穗。冬春季气温的高低是影响纹枯病发生和危害轻重的重要因素之一。秋冬季温湿度高,有利于冬前侵染,引起苗期发病;春季温湿度偏高,特别是遇到长期连阴雨的年份,病害发生就会重。当日均温度在10℃以下时,病害发展缓慢;日均温度超过15℃,病情开始上升;20―25℃时则迅速发展,病株率和病情严重度都急剧上升;达30℃病害发展基本停止。秋、冬温暖,春季多雨潮湿的天气,有利于发病。根据上年发病情况和当年早期病情,结合3、4月份的天气趋势分析,参照小麦品种的抗病性、播种期、肥水管理、草害情况等,预报病害的发生程度和防治适期。播种早的麦田要重于晚播麦田,撒播密植麦田要重于机条播麦田。小麦播种过早、过密、施用氮肥过多,冬前麦苗生长过旺或麦田草害严重,土壤或田间湿度过大,以及水肥管理不合理,病田常年连作,发病均较严重。施用带病残株而未腐熟的粪肥,也有利于发病。地势低洼及地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砂土地区土壤中钾的含量偏少,小麦纹枯病发生危害有加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