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种子、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后侵染叶鞘,后向其他部位扩展,进行多次重复侵染,使病害扩展蔓延。病菌生长温限-2~30℃,19~21℃最适。西北地区4~5月降雨多的年份,低温湿度大,有利该病发生。青藏高原麦区,7~8月多雨,气温偏低,除为害叶片外,还可引致穗腐。潮湿多雨和比较冷凉的阴湿山区和平原灌区易发病。小麦抽穗后20多天,降雨量对上位叶发病影响较大。小麦拔节孕穗期间受冻害,抗病性降低。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在春小麦栽培区,小麦灌浆至乳熟期是该病流行盛期。在栽培管理措施中,水肥管理、播期、密度等与发病关系密切。春灌过量、浇水次数过多、生育后期大水漫灌或土质粘重、地下水位高、田间湿度大的田块、施用氮肥过量、施用时期过晚易发病。播种过早,播量过大田间郁闭发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