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稻螟

Chilo auricilius Dudgeno ― Chilotraea auricilia (Dudgeon) 鳞翅目 螟蛾科

水稻、甘蔗、高粱、玉米、粟等。

南方稻区。台湾、福建、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均较常见。江苏、浙江也有发生。
我国南方年生3~_6代,多以幼虫在稻茬或稻草中越冬。广东越冬代发蛾期与二化螟相近,以后各代早于二化螟,3月中旬进入盛发期。成虫有趋光性,喜在浓绿的稻苗上产卵,每雌产卵4~6块,每卵块有卵30多粒,个别高达190粒。初孵幼虫吐丝借风飘散,在叶鞘内为害的幼虫老熟后爬至最外层叶鞘内吐丝结茧化蛹,已钻入稻茎的幼虫则迁至稻株近水面6~10cm处,把稻茎的内壁咬一环状羽化孔,仅留一层薄膜,然后化蛹在茎内,成虫羽化后破膜而出。
幼虫从叶鞘、叶耳处侵入后,先集中在叶鞘内取食,形成枯梢,有的蛀入茎内,形成枯心苗和白穗,幼虫常转株为害,蛀孔大,略呈方形。
成虫 雄蛾体长6.5~8.5mm,翅展18~23mm,触角略呈锯齿状。前翅黄褐色,布有暗褐色点,中央具隆起的有金属光泽的4个深褐色斑块,外缘具小黑点7个。后翅浅黄褐色,缘毛白色。雌蛾体长9.2~11.8mm,翅展23~28mm,触角丝状。前翅色与雄蛾相近,斑纹较雄蛾色浅但粗大,后翅雌雄相似。 卵 扁椭圆形,白色至灰黄色,卵块成行排列,1~3行呈鱼鳞状。 幼虫 末龄幼虫体长16~25mm,头部暗红色至黑褐色,体浅黄白色,背面具褐色纵线5条,最外侧纵线从气门上方通过。台湾稻螟幼虫5~7龄。幼虫腹足趾钩双序全环,外方趾钩稍短,但与内方同密,别于二化螟。 蛹 长9~15mm,纺锤形,褐色,与二化螟相近,但额中央凹下,两侧呈角状突出,5~7腹节背面近前缘处各具1横列齿状小突起。背面有5条褐色纵线。
农业防治 适当推迟播栽期,是实行栽培避螟的有效措施。推广抛秧、旱育稀植、直播稻等水稻轻型栽培技术,可有效避过一代早期虫源在秧田的产卵;常规水稻推迟至5月20日左右播种,6月20―25日移栽,有利于把主峰幼虫歼灭在秧田,减少大田防治压力。 物理防治 应用频振式杀虫灯杀灭成虫,每60―80亩安装1盏,控虫效果50―60%。 生物防治   药剂防治 第一代在卵孵高峰后3天内用药,秧田也可结合移栽前施"起身药"。第二代的防治适期在卵孵高峰后5天内用药防治亩用。20%三唑磷乳油100ml,或48%乐斯本乳油80ml,或5%锐劲特乳油30ml,或20%阿维?唑磷60ml,对水50kg喷雾。用药时田间要有浅水层,药后保持2―3天。锐劲特对水产敏感,要注意用药后不能将田水流入虾、蟹池塘,养殖是蟹的稻田田严禁使用。不同药种要交替使用,防止单一连续使用同一种杀虫剂产生抗药性。
3 Comments
Aug 30, 2020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has mutat labores nostrum ei. Duo te blandit erroribus, ut sea ipsum nonumy, mel no ignota accusamus gloriatur. Id has habeo regione, explicari hendrerit reprimique cum te.

评论与建议
Jane Williams

Talis, peritus advenas etiam imitari de castus, secundus abac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