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螟蛉

双带夜蛾 俗称稻青虫 粽子虫 三角虫 青尺蠖 量步虫
Naranga aenescens Moore 鳞翅目 夜蛾科

水稻 高粱 玉米 甘蔗 粟(谷子) 茭白 稗草 假稻 李氏禾 野黍 看麦娘 茅草等禾本科杂草。

稻螟蛉在本省一年发生4代,第一代成虫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发生,第二代7月上旬,第三代8月上旬,第四代9月上旬。稻螟蛉在地区间、年度间发生为害的时期不完全相同。东台市综合近15年资料,各代成虫发生盛期分别为一代6月上中旬,二代7月上中旬,三代7月底至8月中旬,四代8月下旬至9月上旬。以7、8月间的二代和三代对水稻危害较重,其他季节一般虫口密度较低。成虫多在清晨羽化,白天隐伏于稻丛或草丛中,遇惊动即疾飞逃逸。成虫夜间活动,以晚上8~9时最盛。趋光性很强,灯下雌蛾多未产过卵。交尾多在晚上7~12时之间进行,交尾后当晚或隔晚产卵,卵多产在稻叶中部,正反面都有,少数产在叶鞘上,通常1~2行整齐排列成块,一般为7~8粒,多的达20多粒,少数单粒散产。每头雌蛾产卵42~534粒,平均250粒左右。卵亦多在清晨孵化。幼虫孵出后,先在叶上爬行,经1小时左右即啃食叶肉,3龄后,即自叶缘蚕食叶片,也有先在叶的中部咬孔再向周围咬食。幼虫如受惊动,则跳跃下落,再游水爬至他株为害。幼虫共6龄,老熟后爬至叶端,引丝屈折叶尖做成粽子状的虫苞,居于其中,再从苞隙伸出头部把下面的稻叶咬断,使之落下,幼虫即在下坠的苞内作薄茧化蛹。但也有少数蛹苞不与叶身分离,或不作粽状苞而卷叶化蛹的。 晚稻秧苗期,如果前期多雨,后期干旱,此虫发生常多;田边、沟边杂草丛生的稻田,受害尤为严重。迟播及氮肥过多、生长青嫩的秧田及本田能引诱成虫集中产卵,为害较重。
稻螟蛉以幼虫取食水稻叶片。一、二龄幼虫啃食稻叶正面叶肉,留下叶脉及一层表皮,被害叶常呈现许多白色长条纹;三龄幼虫开始大量啮食叶片后,则造成不规则的缺刻,影响水稻生长,尤以苗期被害影响更大。秧田期为害严重时,可把叶片吃尽,残留基部,状似"平头";本田期为害严重时,稻叶被食,仅剩中肋,状似"洗帚把",严重影响水稻生长发育,造成减产。
成虫 雄蛾体长6~8毫米,翅展16~18毫米。头、胸部深黄色,腹背暗褐色。前翅深黄色,翅面有2条略平行的暗紫色宽斜纹,1条自前缘中央至内缘中央,1条自翅尖伸至臀角附近;后翅暗褐色,缘毛淡黄色。雌蛾体长8~10毫米,翅展21~24毫米。头、胸部黄色,腹背黄褐色。前翅黄色,翅面有2条断续的淡紫褐色斜纹,外面1条近翅尖的部分较明显,内面1条近内缘的部分较明显;后翅淡黄色,近外缘处色较深。越冬成虫体略小,翅面黄褐色,斜纹暗褐色,与其他各代明显不同。 卵 直径0.45~0.5毫米,扁球形,表面有放射状纵棱线,各纵棱线间还有横脊线,相交成许多方格纹。初产时乳白色,后变褐色,上面映现紫色环纹;将孵化时变为灰紫,环纹变为暗紫色。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约20毫米。头部黄绿色或淡褐色,胸、腹部绿色。体背中央有2条白色细纵纹,两侧各有1条明显的淡黄色纵纹。腹足第1~2对不发达,仅留痕迹,故行动时背拱起,状似尺蠖。 蛹 雄蛹长7~9毫米,雌蛹长8~10毫米;略呈圆锥形。初为绿色,后转褐色,羽化前全体具金黄色光泽,翅上并映现紫褐色纹;越冬代蛹头顶为绿褐色。雄蛹触角达到或超过中足末端。雌蛹触角不达中足末端。腹部气门浓褐色,极为明显;腹末具钩刺4对,中央1对最长。
农业防治 冬春清除田边、沟边杂草,毁其越冬巢穴,消灭虫蛹;均衡施用氮肥,避免水稻群体过旺,长势嫩绿。 物理防治在成虫盛发期间,结合治螟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 化学防治在幼虫2-3龄高峰期,百穴1-2龄幼虫150头以上的田块,亩用9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50g,或20%阿维?唑磷(闪击螟)乳油100ml,或48%毒死蜱(乐斯本)乳油80ml,或30%乙酰甲胺磷150ml,对水50kg均匀喷雾。
3 Comments
Aug 30, 2020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has mutat labores nostrum ei. Duo te blandit erroribus, ut sea ipsum nonumy, mel no ignota accusamus gloriatur. Id has habeo regione, explicari hendrerit reprimique cum te.

评论与建议
Jane Williams

Talis, peritus advenas etiam imitari de castus, secundus abac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