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褐斑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叶片上与叶鞘相连处易染病。叶片、叶鞘染病病斑圆形至椭圆形,褐色或红褐色,病斑易密集成行,小病斑融合成大病斑,病斑四周的叶肉常呈粉红色,后期病斑表皮易破裂,散出褐色粉末,即病原菌的休眠孢子。茎部染病易倒折。
病原物为鞭毛菌亚门的真菌玉蜀黍节壶菌Physoderma
maydis
Miyabe.。休眠孢子椭圆形,一端扁平有盖,萌发时盖开启,内生具乳头状突起无盖的排孢,释放出具单尾鞭毛的游动孢子;外生菌体为长椭圆形至长卵圆形的薄壁孢子囊,产生具单尾鞭毛的小型游动孢子。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翌年产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叶片上侵入为害。7~9月气温高、湿度大,长时间降雨易诱发此病。我国长江流域发病重。近年华北夏玉米受害日渐严重,尤其是密度大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1)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及时深翻。(2)选用抗病品种,实行3年以上轮作。(3)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时追肥、中耕锄草,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4)栽植密度适当,每亩低于3500株,提高田间通透性。(5)必要时在玉米10~13叶期喷洒20%三唑酮乳油3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此外也可用34%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