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平脐蠕孢茎基腐病

        症状  发病初期玉米茎基13节出现大小不等的浅褐色病斑,后逐渐扩展,颜色由褐色变为黑褐色,气生根变为黑褐色,后期病斑环茎基一周,病节髓组织呈黄褐色干腐状。发病重的植株从病部折断倒伏。

        病原物为半知菌亚门的真菌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 (Sacc.) Shoemaker。分生孢子梗长短不等,橄褐色,顶端膝状曲折数次,孢痕明显位于孢子梗顶端或折点处。分生孢子暗橄褐色,纺锤形或长椭圆形,正直或向一方弯曲,两端细胞钝圆,具29个隔膜,平均6个隔膜,脐点明显,凹陷于基部细胞,孢子在水中16小时,萌发率达52.8%。孢子萌发多从两端长芽管。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sativus (Ito et Kurib.) Drechsl.,该菌为异宗配合种,雌雄同株。自交不孕。该菌在麦秆浸汁琼脂培养基上,ph66.5,以透析袋为培养物,24℃培养7天后移至20℃培养14天可形成子囊座。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是土传病害,且由多种寄生和半寄生性病原菌引起。病菌在种子上或土壤、肥料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带病种子和病残体是主要初侵染源,从根部伤口侵入。矮秆品种、早熟品种易染病。玉米抽雄期至成熟期高温、高湿是茎腐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条件。尤其是雨后骤晴,土壤湿度大,气温剧升,往往导致该病暴发成灾。适时晚播,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和良好的土壤透气性可减轻或延缓发病。在栽培因素中,氮、磷、钾合理施用能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性,尤其是氯化钾能减轻茎腐病的发生。对氮肥能影响茎腐病发生尚有不同看法。栽植过密及连作地发病重。人工打叶和玉米螟等为害均能加重发病。此外许多叶部、穗部和根部病害对茎腐病也具诱发作用。从病原来看禾谷镰刀菌在高湿、中湿、低湿条件下都能致病,高湿、中湿条件下发病率高。串珠镰刀菌在高湿条件不发病,而腐霉菌只在高湿条件下才发病。

        防治方法  以应用抗病品种为基础,配合药剂处理种子、调整茬口、适期晚播、合理密植、与矮秆作物间作、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及时防治玉米螟等综防措施,可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和为害。(1)选用抗病自交系,培育抗病品种。(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根据土质、地势和肥力,每亩施优质农家肥30004000kg,纯氮1315kg,如使用的品种不是抗病品种,亩施硫酸钾810kg。如用秸秆沤肥待充分发酵后再施用,减少菌源。(3)扩大玉米、小麦、马铃薯等多种形式间作面积。(4)适期晚播。(5)与大豆、花生等作物轮作,合理密植。(6)用种子重量4%的5%根保种衣剂拌种,效果很好。及时防治粘虫、玉米螟和地下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