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青枯病
症状 我国玉米青枯病现已发展为玉米生产中的第一大病害。玉米进入乳熟期,整株叶片突然出现青灰色干枯,根部、茎基部呈现水渍状腐烂,致早枯。有的果穗下垂,形成香蕉穗,茎基逐渐变褐维管束分离乃至干枯,光合作用受抑,干粒重下降,对产量影响很大。
病原物主要为鞭毛菌亚门的真菌肿囊腐霉、瓜果腐霉和一种腐霉Pythium gaminico,与半知菌亚门禾谷镰刀菌和串株镰刀菌等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的。
肿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 Matth,菌丝在CMA培养基上纤细,粗2.5-4.3μm。卵孢子球形、平滑,满器或几乎满器,内含贮物球和折光体各一个。
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on) Fitzp.,菌落在CMA上呈放射状,气生菌丝绵絮状。菌丝发达,分枝繁茂,。卵孢子球形,平滑,不满器;内含贮物球和折光体各一个。
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分生孢子呈镰刀形,有隔膜2-7个,顶端钝圆或略微收缩,基部有明显的足细胞,大型分生孢子,分隔明显,多数有3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极少或没有,无厚膜孢子。有性态为Gibberella
zeaeSchw.
Petch,子囊壳散生病部表面,卵形至圆锥状,紫黑色或深蓝色。子囊孢子由子囊中释放,子囊无色,呈棍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呈纺锤形,两端钝圆,多为3个隔膜。
串株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小型分生孢子单出、侧生。锥形的瓶状小梗很少在短的侧枝上成长,顶部渐窄。在适宜的条件下,小型分生孢子呈链状排列,纺锤形至棍棒形,具有稍平展的基部,偶尔可以具有一个分隔。很少形成大型分生孢子。但有时可在菌丝侧枝上的分生孢子梗上形成。大型分生孢子为不对称的拟纺锤形,纤细,薄壁,具有伸长的常常是尖而弯曲的顶细胞和具有小柄的基部细胞,3-7个分隔。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土壤中越冬菌源及种子带菌在玉米播后至抽雄吐丝期不断由根系侵入,在田间病健株接触也可传染,病菌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玉米乳熟期以后进入感病阶段,灌浆至成熟期雨量、雨日与发病关系密切。高温、高湿利于发病,雨后天晴常出现发病高峰。生产上矮杆、早熟种、双穗玉米易感病。种植密度大、偏施氮肥,施用未充分腐熟秸杆肥把病菌带入田间易发病。此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积水的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自交系,培育抗病杂交种。如M017、3135、获白、沈5、武109、武117、7943、西单7号、陕单9号、沪单1号、陕8410、陕8411、陕8413等。(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密植增强抗病力。(3)实行轮作,深翻土地,清除病残体、秸杆充分发酵后再施用,减少菌源量。(4)及时防治粘虫、玉米螟及地下害虫。
玉米青枯病
症状 我国玉米青枯病现已发展为玉米生产中的第一大病害。玉米进入乳熟期,整株叶片突然出现青灰色干枯,根部、茎基部呈现水渍状腐烂,致早枯。有的果穗下垂,形成香蕉穗,茎基逐渐变褐维管束分离乃至干枯,光合作用受抑,干粒重下降,对产量影响很大。
病原物主要为鞭毛菌亚门的真菌肿囊腐霉、瓜果腐霉和一种腐霉Pythium gaminico,与半知菌亚门禾谷镰刀菌和串株镰刀菌等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的。
肿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 Matth,菌丝在CMA培养基上纤细,粗2.5-4.3μm。卵孢子球形、平滑,满器或几乎满器,内含贮物球和折光体各一个。
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on) Fitzp.,菌落在CMA上呈放射状,气生菌丝绵絮状。菌丝发达,分枝繁茂,。卵孢子球形,平滑,不满器;内含贮物球和折光体各一个。
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分生孢子呈镰刀形,有隔膜2-7个,顶端钝圆或略微收缩,基部有明显的足细胞,大型分生孢子,分隔明显,多数有3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极少或没有,无厚膜孢子。有性态为Gibberella zeaeSchw. Petch,子囊壳散生病部表面,卵形至圆锥状,紫黑色或深蓝色。子囊孢子由子囊中释放,子囊无色,呈棍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呈纺锤形,两端钝圆,多为3个隔膜。
串株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小型分生孢子单出、侧生。锥形的瓶状小梗很少在短的侧枝上成长,顶部渐窄。在适宜的条件下,小型分生孢子呈链状排列,纺锤形至棍棒形,具有稍平展的基部,偶尔可以具有一个分隔。很少形成大型分生孢子。但有时可在菌丝侧枝上的分生孢子梗上形成。大型分生孢子为不对称的拟纺锤形,纤细,薄壁,具有伸长的常常是尖而弯曲的顶细胞和具有小柄的基部细胞,3-7个分隔。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土壤中越冬菌源及种子带菌在玉米播后至抽雄吐丝期不断由根系侵入,在田间病健株接触也可传染,病菌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玉米乳熟期以后进入感病阶段,灌浆至成熟期雨量、雨日与发病关系密切。高温、高湿利于发病,雨后天晴常出现发病高峰。生产上矮杆、早熟种、双穗玉米易感病。种植密度大、偏施氮肥,施用未充分腐熟秸杆肥把病菌带入田间易发病。此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积水的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自交系,培育抗病杂交种。如M017、3135、获白、沈5、武109、武117、7943、西单7号、陕单9号、沪单1号、陕8410、陕8411、陕8413等。(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密植增强抗病力。(3)实行轮作,深翻土地,清除病残体、秸杆充分发酵后再施用,减少菌源量。(4)及时防治粘虫、玉米螟及地下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