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眼斑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经常发生在接近成熟的上部叶片上。发病初期叶片上现小而透明的圆形至卵形水渍状病斑,中央乳白色至茶褐色,四周具褐色至紫色的环,并有具黄色晕圈的狭窄带,大小12×0.51.5mm。从外表看象一种“眼斑”,故称眼斑病。条件适宜时,病斑融合为大的坏死区,发病早的病斑扩展成带状或片状。叶鞘、苞叶也可产生类似的症状。该病与弯孢霉菌叶斑病特征相近,必要时需镜检病原确诊。我国北方时有发生,有些年份有的地块发生重,生产上现已引起注意。该病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和云南。

      病原物为半知菌亚门的真菌玉蜀黍球梗孢菌Kabatiella zeae Narita et Hiratsuka。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初黄色,后变为粉红色至黑蓝色。分生孢子盘无色,无刚毛,大部分埋生在寄主气孔下,极小;分生孢子梗短棒状,单胞无色。有时有23梗钻出表皮外。分生孢子长形弯曲至镰刀形,末端尖,透明无隔膜。分生孢子在玉米叶片气孔中伸出的短梗上连续形成,也可沿菌丝在靠近分隔处产生。将病组织保湿2448小时,可见27个分生孢子聚生在膨大的孢子梗顶端。该菌主要为害玉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种子和病残组织上越冬,也可在幼嫩玉米的病组织上越夏。传播到幼苗上后,分生孢子萌发侵入叶片,经710天潜育即出现病症。病斑上产生的孢子借风力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致该病扩展蔓延。孢子萌发适温24℃。冷湿的气候条件或冷凉、湿度大的山区或79月气温不高、降雨多的年份有利其流行。

         防治方法  (1)选用优良抗病品种。(2)实行3年以上轮作,深翻土壤,及时中耕,提高地温。(3)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4)用种子重量0.5%的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必要时喷洒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