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

    症状  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病原物为鞭毛菌亚门的真菌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孢囊梗分枝,每隔一段着生孢子囊处具膨大的节。孢子囊柠檬形, 一端具乳突,另端有小柄,易脱落,在水中释放出59个肾形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具鞭毛2根,失去鞭毛后变成休止孢子,萌发出芽管,又生穿透钉侵入到寄主体内。菌丝生长适温2023℃,孢子囊形成适温1922℃,1013℃形成游动孢子,温度高于24℃,孢子囊多直接萌发,孢子囊形成要求相对湿度高于97%,萌发及侵染均要有水滴。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1013℃,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抗病品种在晚疫病流行年,受害较轻,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2)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3)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2%克露、或克霜氰、或霜霸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9001000倍液,或9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或72.2%普力克(霜霉威)水剂800倍液,1l200倍式波尔多液,隔7101次,连续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