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黑斑病

    症状  中下部叶片先发病,后逐渐向上扩展,重病株除心叶外,均可染病。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中间黄白色,边缘黄绿或黄褐色,其上可见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面病斑稍隆起.表面粗糙,叶背病斑呈水渍状,四周明显,且出现褪绿的晕圈,病斑大多出现在叶脉之间,很少生于叶脉上。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大连结。重病田,数个病斑连片,叶肉组织枯死,或整叶焦枯,似火烤状,但不脱落。本病有日趋严重之势。

    病原物为半知菌亚门的真菌瓜链格孢Alternaria cucumerina (Ell. et Ev.)  Elliott 异名: A. cucumerinum (Ell. et Ev.) zlliott.。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数根束生,榄褐色,顶端色淡,基部细胞稍大,不分枝,正直或12个膝状节,17个横隔膜;分生孢子单生或23个串生,倒棒状,榄褐色,孢身具29个横隔膜,03个纵隔膜,隔膜处缢缩,喙稍长或长,色淡.不分枝,具03个横隔膜,孢身至喙逐渐变细。人工培养,分生孢子梗不典型,分生孢子可形成十几个孢子组成链,由于孢子内生,随培养时间的延长,产生的孢子越来越小,喙越来越短。该菌540℃均可萌发,2532℃萌发率最高,菌丝生长最快。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或以分生孢子在病组织外,或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分生孢子萌发后可直接侵入叶片,条件适宜3天即显症,很快形成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该病的发生主要与黄瓜生育期、温湿度关系密切。座瓜后遇高温、高湿该病易流行,特别浇水或风雨过后病情扩展迅速,土壤肥沃,植株健壮发病轻。

    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瓜留种。(2)轮作倒茬。(3)增施有机肥,提高植株抗病力,严防大水漫灌。(4)播前用10%盐水漂种23次,汰除菌核,或塑料棚采用紫外线塑料膜,可抑制子囊盘及子囊孢子形成。也可采用高畦覆盖地膜抑制子囊盘出土释放子囊孢子,减少菌源。用50度温水浸种10分钟,即可杀死菌核。(5)棚室发病初期采用粉尘法或烟雾法。①粉尘法,于傍晚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次1kg。②烟雾法,于傍晚点燃45%百菌清烟剂,每亩次200250g,隔791次,视病情连续或交替轮换使用。(6)露地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大富丹、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5006D0倍液。喷药掌握在发病前。病情严重时,雨后喷药可减轻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