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白兰瓜、哈蜜瓜)花叶及坏死型病毒病
症状 白兰瓜、哈蜜瓜病毒病是引起我国白兰瓜、哈蜜瓜退化主要病害。因毒源不同白兰瓜常见症状有以下几种:一是第一、二片叶发黄,反卷后长出新叶呈黄绿相间的花叶,绿色部分凸起呈疱状,叶形变小,植株衰弱,早期染病不能结瓜或只结深浅相嵌状花斑的小瓜,瓜面凸起畸形,主要由黄瓜花叶病毒侵染引起。二是在出现与黄瓜花叶病相间症状同时,老叶上可现沿叶脉坏死症状或环斑坏死、条状坏死,系感染烟草环斑病毒引起。此外还有甜瓜花叶病毒,引起的,症状见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
哈蜜瓜病毒病常见有花叶型和坏死型两种。花叶型,表现为系统花叶,上部叶片先发病,呈深绿和浅绿色相间的斑驳花叶,叶小稍卷曲,茎扭曲萎缩,病株矮小,结瓜少且小,上生深浅不均的绿色斑驳。坏死型分为两种:HmNV侵染后叶片上出现圆形坏死斑点或滞长矮缩。HmVNV侵染后产生锈褐色斑,四周具褪绿晕环,病斑与微细叶脉相连变成锈色网状,逐渐坏死,严重的全株枯死。
病原 白兰瓜病毒病的毒原据兰州鉴定主要有黄瓜花叶病毒和烟草环斑病毒。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简称CMV),毒颗粒球状,直径28~30nm。病毒汁液稀释限点1000~10000倍,钝化温度60~70℃.10分钟,体外存活期3~4天,不耐干燥,在指示植物普通烟、心叶烟及曼陀罗上呈系统花叶,在黄瓜上也现系统花叶,寄主范围39科117种植物。烟草环斑病毒tobacco ringspot vlrus,(简称TRsV),病毒粒体在管状结构内排列成一字形,出现在细胞质内,病毒粒体为正20面体,直径29nm,致死温度55~65℃,体外存活期6~10天、稀释限点10000倍。
哈蜜瓜花叶类型毒原种类较多,除甜瓜花叶病毒muskmelon mosaic virus(简称MMV)外,还有黄瓜花叶病毒CMV、西瓜花叶病毒2号WMV-2、南瓜花叶病毒SqMV、哈蜜瓜病毒2号HMV2、哈蜜瓜病毒3号HMV3、哈蜜瓜病毒5号HMV5。HMV2病毒颗粒为多面体,直径32nm,是黄瓜花叶病毒的一个株系。HMV3病毒颗粒为多面体,直径28nm,是南瓜花叶病毒的一个株系。HMV5病毒颗粒呈线状,大小710×15nm,是西瓜花叶病毒的一个株系。引起坏死型症状的毒原有:哈蜜瓜坏死病毒HmNV和哈蜜瓜叶脉坏死病毒HmVNV,两病毒均能系统侵染哈蜜瓜。HmNV可侵染葫芦科、豆科和茄科,致死温度75~85℃,稀释限点100000~1000000倍,体外存活期7天,粒子球状,可能是烟草坏死病毒的一个株系。HmVNV寄主范围是葫芦科黄瓜属,不侵染南瓜属的西葫芦,能引起几个甜瓜品种叶脉坏死,还可侵染蚕豆。致死温度55~60℃、稀释限点1000~10000倍,体外存活期3~6天,病毒粒体弯曲线条状。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黄瓜花叶病毒在白兰瓜上可通过种子传毒。种子带毒率约为16%~18%,接触可以传染,多种蚜虫,瓜甲也可传毒;烟草环斑病毒易于接触传染,此外蚜虫、蓟马也可传毒。在甘肃主要由桃蚜(myzus persicue)和棉蚜(Aphis gossipr)传播,土壤不传毒,种子是否传毒及带毒率尚待明确。
哈蜜瓜的种子可带毒,其中南瓜花叶病毒带毒率为80%~90%.西瓜花叶病毒为7.5~29%,桃蚜及汁液接触传染,桃蚜能传播HMV2、HMV5及HmVNV病毒;HMV3寄主范围限于葫芦科,蚜虫不传毒。据新疆报道,在新疆伞形蚜(Aphis umbrella (Borner)能传播西瓜花叶病毒2号(WMV-2)和黄瓜花叶病毒(CMV),该虫有翅蚜和无翅蚜均可传播,蚜虫一次获毒后,可连续传递到使第二株瓜苗发病,该虫传毒效率低于桃蚜,高于棉蚜。
防治方法 (1)白兰瓜是感病品种,甜瓜中仅金塔寺耐病、梢瓜(Cucumis melo conomor mekino)高抗,应尽快育出抗病品种,供生产上选用。(2)适当早播,推广地膜覆盖,促幼苗快速生长,提高抗病力。(3)间苗时发现病苗及时拔除,以减少毒源。打杈摘顶时要注意防止人为传毒。(4)注意选择地块。甜瓜、西瓜、西葫芦不宜混种,以免相互传毒。(5)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抗病力。(6)发现蚜虫及时喷洒4.5%高效顺反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7)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0%病毒宁水溶性粉剂500倍液或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0.5%抗毒剂1号水剂300倍液、20%毒克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3增抗剂100倍液、植物病毒钝化剂- 912,每亩用药粉1袋(75克)加少量温水调成糊状,用100℃开水1kg浸泡12小时,充分搅匀后晾凉,对水15kg分别于定植后、初果期、盛果期早晚各喷1次。(8)在生长前期开始施用惠满丰液肥,每亩400~500毫升,对水450倍或促丰宝800~1000倍液,隔10天左右一次,共喷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