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蔓枯病
症状 主要侵染茎蔓,也侵染叶片和果实。叶片染病,现出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病斑,病斑上生小黑点;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及全叶,致叶片变黑而枯死。瓜蔓染病,节附近产生灰白色椭圆形至不整齐形病斑,斑上密生小黑点,发病严重的,病斑环绕茎及分杈处。果实染病,初产生水渍状病斑,后中央变为褐色枯死斑,呈星状开裂,内部呈木栓状干腐,稍发黑后腐烂。
病原物为半知菌亚门的真菌西瓜壳二孢Ascochyta citrullina Smith。分生孢子器叶面生,多为聚生,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外露,球形至扁球形,器壁淡褐色,顶部呈乳状突起,器孔口明显;器孢子短圆形至圆柱形,无色透明,两端较圆,正直,初为单胞,后生一隔膜。有性态为于囊菌亚门的泻根亚隔孢壳Didymella bryoniae (Auessw.) Rehm. 异名:Mycosphaerella melonis (Pass.) Chiu et Walker。一般生在蔓上,形成子囊壳,子囊壳细颈瓶状或球形,单生在叶正面,突出表皮,黑褐色;子囊多棍棒形,无色透明,正直或稍弯;子囊孢子无色透明,短棒状或梭形,一个分隔,上面细胞较宽,顶端较钝,下面的孢子较窄,顶端稍尖,隔膜处缢缩明显。发育适温20~24℃,能侵染西瓜、黄瓜、冬瓜等多种葫芦科植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中,或附在种子、架杆、温室、大棚棚架上越冬。翌年春天,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通过风雨及灌溉水传播。从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种子带菌引致子叶染病。成株由果实蒂部或果柄侵入,平均气温18~25℃,相对湿度高于85%,在黄瓜载培75~83天后,其菌量出现一次高峰,尤其是阴雨天及夜晚,子囊孢子数量高,夜间露水大或台风后水淹易发病,土壤水分高易发病。北方夏、秋季,南方春、夏季流行。此外,连作地、平畦栽培,或排水不良,密度过大、肥料不足、寄主生长衰弱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实行2~3年轮作。(2)从无病株上选留种子及时清除病株,深埋或烧毁。(3)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充分腐熟有机肥。(4)选用抗病品种如万青、春燕。对种子进行消毒。(5)发病初期喷洒40%杜邦“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500~600倍液,掌握在发病初期全田用药,隔3~4天后再防1次,以后视病情变化决定是否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