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白粉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面生稀疏的白粉状霉斑,一般不大明显,后来粉斑扩展,霉层增大,到后期在叶片正面生满小的黑色粒状物,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病原物为子囊菌亚门真菌棕丝单囊壳Sphaerotheca fusca (Fr.) Blum.。菌丝体生于叶两面,子囊果生在叶上,散生,生在叶柄、茎、花萼上时为稀聚生,褐色至暗褐色,球形或近球形,具3~7根附属丝,着生在子囊果下面,长为子囊果直径的0.8~3倍,具隔膜0~6个,内含1个子囊;子囊椭圆形或卵形,少数具短柄,内含8个或6~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或矩圆形。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留在土表越冬,翌年4~5月放射出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田间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落到健叶上后,只要条件适宜,孢子萌发,以侵染丝直接侵入蒲公英表皮细胞,并在表皮细胞里形成吸胞吸取营养,菌丝匍匐于叶面。晚秋在病部再次形成闭囊壳越冬。
防治方法 (1)人工栽植蒲公英时,应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加磷、钾肥,促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2)收获后要注意清洁田园,病残体要集中深埋或烧毁。(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60%防霉宝2号水溶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均有较好效果,必要时亦可选用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40%福星乳油9000倍液、于发病初期傍晚喷洒,隔20天左右1次,即可收效。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