蕹菜白锈病
症状 病斑在叶两面生。叶正面初现淡黄绿至黄色斑点,后渐变褐,病斑较大,叶背生白色隆起状疱斑,近圆形或椭圆形至不规则形,有时愈合成较大的疱斑,后期疱斑破裂散出白色孢子囊。叶片受害严重时病斑密集,病叶畸形,叶片脱落。茎被害肿胀畸形,直径增粗1~2倍,内含大量卵孢子。旋花白锈还在植株上部病茎和病株根部或茎基部形成肿瘤,肿瘤内充满卵孢子和孢子囊。
病原物为鞭毛菌亚门真菌蕹菜白锈菌Albugo ipomoeae-aquaticae Sawada和旋花白锈Albugo ipomoeae-panduranae (Schw.) Swingle。蕹菜白锈菌孢子囊梗棍棒状,无色,不分枝。孢子囊椭圆形至扁椭圆形,无色,串生。有性孢子仅在被害茎中发现。藏卵器表面皱褶,淡黄褐色。卵孢子近球形,表面平滑,无色至微淡黄色。旋花白锈菌是福建、浙江等省蕹菜白锈病的优势种。孢囊梗棍棒状,顶部较大,楔足明显;孢子囊短圆筒形或近球形,无色,中央膜稍厚;卵孢子淡黄色至暗褐色,平滑或成熟时外壁具瘤状突起。藏卵器无色,散生或群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蕹菜收获时,含有卵孢子的病组织及随健株售出后,不能食用的根茎又混在垃圾中,施到菜地里,病菌则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每亩带菌量7625万个。此外,每检测20克蕹菜种子,带菌量63.5个。经试验早期形成的卵孢子当年即可萌发,存放1年的发芽率最高,存放2年的也有侵染力,但大部分已解体,孢子囊靠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生产上在卵孢子和孢子囊同时作用条件下发病重。孢子囊在有水滴条件下,萌发适温20~35℃,25~30℃最适.15℃萌发率低,高于40℃则不能萌发,离体孢子囊在16~17.3℃时,能存活4~5天,在25.6~27.3℃时,只能存活1~2天。生产上子叶出土至真叶刚露时,子叶易染病,当长出1~2片真叶后,子叶抗性明显增加,第二真叶长成后,病菌难于侵入子叶,对真叶该菌只能侵染上部1~2片未充分长成的嫩叶和芽,成熟老叶几乎不染病。
生产上5月下旬开始发病,旬均温25℃左右始见发病.7~9月高温季节进入发病盛期,9月气温下降扩展缓慢。24.3℃潜育期9天,27.5℃为6天,在发病季节或反季节栽培时,如遇连续几天降雨,尤其是台风暴雨袭击后发病重。有时在干旱年分或地块,连种数茬,病菌数量大,地势低洼或在水田及浮水栽培发病也重。
防治方法 (1)选用大鸡白、大鸡黄、大鸡青、剑叶、丝蕹等耐风雨品种。(2)收获时清除病残体,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勤施追肥,在早晨浇水,以利蕹菜生长,可减轻发病。(3)种子处理,现已明确卵孢子附在种子表面,采用种子重量0.3%的35%甲霜灵拌种。(4)该病仅局限于侵染旋花科蔬菜,经过2~3年轮作,防病效果好。(5)注意田间排渍,疏株通风。(6)在发病初期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三乙膦酸铝(霜疫灵)可湿性粉剂250~3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止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