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椒、辣椒黄萎病
症状 甜、辣椒黄萎病多发生在生长中后期,初发病时,近地面的叶片首先下垂,叶缘或叶尖逐渐变黄,发干或变褐,脉间的叶肉组织变黄,茎基部导管变褐,且沿主茎向上扩展达到数个侧枝,最后致全株萎蔫、叶片枯死脱落。该病扩展较慢,一般多造成病株矮化、节间缩短、生长停滞,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
病原称大丽轮枝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菌丝体无色至褐色,有隔膜,分生孢子梗直立,孢子梗上具1~5个轮枝层、每层有2~3枝轮枝;分生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单胞,无色透明,单生于分枝末端,有时具一个分隔,湿度大时分生孢子呈假头状,在培养基上形成黑色微菌核及串生厚坦孢子,据报道黄萎轮枝菌V. albo-atrum Reinke et Berth.也可引起辣椒黄萎病。经试验不同植物或同一种植物上分离到的大丽轮枝菌的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有明显差异:从棉花上分离23个菌株中,14个对辣椒致病力较弱,引起轻度矮化或不矮化。菌株VD9对辣椒致病力强、矮化明显,根、茎维管束全部变色;从茄子上分离到3个大丽轮枝菌株,其中只有VD-26对辣椒致病力最强,病株极度矮化,其余2个菌株则弱;从辣椒上分离到的菌株VD-20,对辣椒致病力较棉花菌株VD9和茄子菌株VD-26都弱,不引起矮化。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休眠菌丝、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多数报道种子内外带有菌丝或分生孢子,可以做为病害的初侵染源,但也有人认为种子不带菌。土壤中病菌可存活6~8年,在当地混有病残体的肥料和带菌土壤或茄科杂草,借风、雨、流水或人畜及农具传到无病田.翌年病菌从根部的伤口或直接从幼根表皮或根毛侵入,后在维管束内繁殖,并扩展到枝叶。该病苗期和定植后低于15℃持续时间长,易发病。
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生产上单用从辣椒上分离到的辣椒菌株测定品种抗病性,有时不能全面反映其抗病性,应该同时选用从各种植物如棉花、茄子等上分离的对辣椒致病力不同的菌株,才能准确地测定出其对辣椒黄萎病的抗病性。(2)甜、辣椒黄萎病是典型土传病害,应与禾本科实行4年以上的轮作,有条件的实行水旱轮作。(3)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苗期或定植前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4)苗床或定植田用棉隆处理土壤。每平方米用40%棉隆10~15g与15kg过筛细干土充分拌匀,撒在畦面上,后耙入土中,深约15cm,拌后耙平浇水,覆地膜,使其发挥熏蒸作用,隔10天后播种或分苗,否则会产生药害。(5)定植田每亩用5%0多菌灵2kg进行土壤消毒。(6)适时定植。10cm深处地温15℃以上开始定植,最好铺光解地膜,避免用过冷井水浇灌;选择晴天合理灌溉,注意提高地温,生长期间宜勤浇小水,保持地面湿润;采收后,开始追肥或喷施促丰宝、惠满丰、爱多收等,如用喷施宝每毫升对水12升.3%过磷酸钙也可。(7)及时治疗,发病初期浇灌10%治萎灵水剂300倍液或80%防霉宝超微可湿性粉剂600倍、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350倍液,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5升或用12.5%增效多菌灵浓可溶剂200~300倍液,每株浇灌100毫升。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