薹菜白锈病

    症状  薹菜白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花梗。叶片背面初生乳白色稍隆起的小疱斑,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后疱斑明显隆起,表皮破裂,散出白色粉状物l叶正面现黄绿色边缘不明显的不规则斑。花梗染病以留种株为常见,其肉质茎表面亦现乳白色疱状斑,破裂后做出白粉状物。唯其最具特征性的症状是花梗和花轴肿大,畸形弯曲,若并发霜霉病,则畸形肿胀症状更为显著,菜农俗称之为“龙头拐”。

    病原物为鞭毛菌亚门真菌大孢白锈Albugo macrosPora (Togashi) Ito 白锈菌Albugo candida (Pers.) O.Kuntze该菌菌丝无分隔,蔓延于寄主细胞间隙。孢子囊梗短棍棒状,其顶端着生链状孢子囊。孢子囊卵形至球形无色,萌发时产生5~18个具双鞭毛的游动孢子。上述两种白锈菌大小不同。大孢白锈菌孢子囊和卵孢子均较大,其白锈菌的孢子囊和卵孢子稍小。两菌卵孢子均为褐色,近球形,外壁有瘤状突起。其孢子囊萌发最低和最适温度为10,最高25,侵入寄主最适温度为18该菌除侵染薹菜外,还可侵染白菜类、甘蓝类、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初侵染源在南方主要是病叶、茎、荚、花轴龙头及带菌种子,北方主要在残留土壤中的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翌春气温10℃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0%.卵孢子萌发,薹菜染病后又在病斑上产生孢子囊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一般从侵染到病斑破裂,散出孢子囊最快需34天,最迟9天,一般57天;病株中上部叶片病斑长的大,破裂也快;下部近地面叶片破裂慢。气象因子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凡冬末气温偏暖,早春回升缓慢或有寒流侵袭,气温713℃,利于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侵入;南方24月的雨日和雨量及相对湿度,是作用该病发生程度的重要因子。

    防治方法  (1)定期观察病斑扩展情况,特别注意苔期病叶增长速度,结合当时气象条件做出预报。(2)进入初花期后结合预报喷药防治。在发现中心病株后开始喷洒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1502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霜脲锰锌(克抗灵)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炅·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乙·锰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亩喷对好的药液6070升,隔7101次,连续防治23次。对克露、甲霜灵锰锌产生抗药性的可改用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