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类黑腐病
症状 黑腐病主要为害叶片,病菌由水孔侵入,多从叶缘发生,再向内延伸呈“V”字形的黄褐色枯斑,在病斑的周围常具有黄色晕圈;有时病菌沿叶脉向内扩展.产生黄褐色大斑或者叶脉变黑呈网状,病菌如果从伤口侵入,可在叶片的任何部位形成不规则形的黄褐色病斑。病菌由病叶的导管发展到茎部的导管上,然后从茎部导管向上和向下扩展,引起菜株萎蔫。剖开球茎可见到导管变黑色。天气干燥时,叶片病斑干而脆。湿度大时,病部腐烂,但没有臭味。 识别要点:叶片上产生“V”字形黄褐色病斑;导管变黑色;叶片腐烂时,不发生臭味,可区别于软腐病。
病原菌物为细菌甘蓝黑腐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canpestris (Panmmel) Dowson。菌落一般黄色,光滑粘稠,产生非水溶性黄单胞菌色素。菌体呈杆状,无芽孢,有荚膜,有极生鞭毛1根。革兰氏染色呈阴性。主要危害结球甘蓝、球茎甘蓝、抱子甘蓝、花椰菜和萝卜。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种子或在病残体上或在种株上越冬。带病的种子播种后有时被害而不能出苗;有时出苗后,病菌由幼苗子叶叶缘水孔侵入,常常导致幼苗发病死亡。病残体上的病菌遗留在土壤中可存活1年以上,当病残体腐烂之后不久,病菌即死亡。田间通过雨水、灌溉水、昆虫、农事操作等传播病菌。病菌从虫伤口或从叶缘的水孔侵入,先在薄壁细胞内,后进入导管,再向上向下蔓延,造成系统性侵染。种株被害后,病菌由果柄的导管侵入,再进入果荚和种脐,致使种子内部带菌;病菌也可附在种子上,造成种子外部带菌。此外,带菌的粪肥,也可传播病菌。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较广,5-39℃病菌均可以生长发育,适温为25—30℃。湿度高、叶面结露或叶缘吐水、或高温多雨均有利于病菌侵入和发生发展。害虫多,造成虫伤口,利于病菌侵入而发病。病地重茬、播种过早、地势低洼、浇水过多、施带菌的粪肥,或耕作、喷药人为造成的伤口多,往往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1)轮作换茬,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2~3年。(2)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播种,避免过旱过涝,及时防治害虫,减少害虫伤口,及时拔除病株,收获后清洁田园。(3)种子处理,用200ml/L农用链霉素浸种30分钟,或用种子重量的0.5%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处理。(4)发病初期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或6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10%高效杀菌宝水剂300倍液等药剂,每7天1次,连续防治2~3次。重点喷洒病株基部及近地表处。最后一次喷药至收获严格根据有关农药安全间隔期规定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