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花科蔬菜菌核病

    又称  白菜菌核性软腐病

    症状  从苗期至成株期都能发生,以作物生长后期发生较重。幼苗受害,最初在接近土面的茎基部产生褪色的水渍状病斑,很快腐烂,幼苗容易折断猝倒,在病部长出白色绵絮状菌丝,后期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大白菜、甘蓝成株期受害,多在接近地面的茎、叶柄或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青灰色至淡褐色病斑,引起叶球或茎基部软腐,并在病部长出白色绵毛状菌丝及黑色鼠粪状菌核。留种植株,多发生在初花期后,危害叶、茎及荚,症状与油菜菌核病相似。

    病原物为子囊菌亚门核盘菌科的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该菌一般不产生分生孢子,菌丝为白色丝状有分枝的隔膜,可以侵入油菜组织以吸取营养。菌核长圆形至不规则形,似鼠粪状,初白色、灰色后变成黑色,内部灰白色。菌核萌发后长出1至多个具长柄的肉质子囊盘,初为乳白色小芽,后先端渐膨大杯状展开,成黄褐色至暗褐色的盘状子囊盘。表面着生一层子囊,子囊无色棍棒状,内含无色园形单胞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035℃均可萌发,但以510℃为适宜,萌发经48小时完成。菌丝生长发育和菌核形成适温0-30℃,最适温度20℃,最适相对湿度85%以上。菌核形成的温度与菌丝生长要求的温度一致,菌核50℃经5分钟致死。在潮湿土壤中菌核能存活1年,干燥土中可存活3年,在长期浸水时,经一个月即腐烂。只要温湿度适宜,菌核可不休眠,520℃及较高的土壤湿度即可萌发,其中以15℃最适。该菌可侵染十字花科蔬菜、豆类、瓜类、茄果类等31个科的71种植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核遗留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间越冬或越夏。混在种子中的菌核,随着菜籽的播种带到田间。当田间温、湿度适宜时,土壤中的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的时间因栽培方式不同而有差异,设施栽培条件下在2月中下旬菌核就可萌发,冬前11月份前后也可见有少量萌发;露地条件下子囊盘抽生期则主要出现在3月中下旬到4月上中旬。子囊盘形成后2~3天,子囊孢子成熟释放,随气流传播,进行初次侵染。子囊孢子在花瓣上侵染力极强,其次为老叶和幼嫩部位,病菌先侵染这些部位,获得更强致病力后再侵染茎杆。田间的重复侵染,主要是通过病健植株或组织相互接触,由病部长出的白色菌丝体传染,导致病害扩展蔓延。发病后期,在病部上形成菌核越冬。温度20℃左右,相对湿度85%以上时,对病菌发育有利。湿度越大,发病越重;反之,气候干旱,相对湿度在70%以下,病害发生就轻。露地栽培作物在多雨的春季和晚秋,病害常常大发生;保护地栽培,对湿度要求高的作物,病害发生重。如大棚莴苣在生长中后期,即抽苔期,湿度高低直接影响到莴苔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对湿度要求特别高,与其它作物比,病害发生往往既早又重。连年种植叶菜类、茄果类、瓜类、豆类等菌核病菌寄主作物的田块,菌核积累量大,菌源充足,病害发生重;田间密度过高,氮肥施用过多,植株生长过旺,通风透光差,小气候湿度大,病害发生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病害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  (1)选留无病种子  由于病株所形成的菌核能混杂于种子里,成为初侵染源,因此,可用10%盐水精选种子,清除混杂在种子中的菌核。(2)加强栽培管理  有条件的地方,要实行水旱隔年轮作,没有轮作条件的,也应在收获后进行深耕,将菌核深埋,减少有效菌源 。在子囊盘抽生期,搞好中耕松土,破坏子囊盘的产生,减少子囊孢子的形成、释放和传播。同时,中耕后还能提高地温,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适当稀植,改善通透性;人工摘除下部病叶和及时清理发病残体等,对减轻病害发生都有积极作用。(3)在最易感病的生育阶段,如留种植株的开花期、甘蓝的包心期亩用40%.酮可湿性粉剂80100g,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5070g,或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7080g,对水50kg喷雾,710天一次,连续施药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