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小卷叶蛾
学名 Matsumuraeses phaseoli (Matsumura) 鳞翅目 小卷蛾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7mm,翅展14~23mm。雌雄异型,同性具多型现象。雌蛾前翅褐色.斑纹不明显,前缘近顶角处灰白色,外缘顶角下陷;雄蛾前翅淡褐色,基斑褐色,中室外侧有一褐色斑点,其上方具一大褐斑与基斑断续相连,前缘有18~20组白色钩状纹。臀角内上疗有3个小黑点呈直线排列,顶角附近亦有2个小黑点。外缘前方稍凹入,后翅灰色。卵:椭圆形或圆形,中央隆起,具网纹,长约0.65mm,初产黄白色,孵化前变为黄褐色。幼虫:末龄幼虫体长11~14mm,体浅黄色,头部褐色,两侧具黑色楔状纹,腹足趾沟双序全环,臀足趾钩双序缺环。第10腹节末端有黑褐色臀栉,上具齿5~8个。蛹:长7~9mm,黄褐色,腹部第2~7节背面各生两列齿,腹末端有8根钩刺。
生活习性 陕西年生4~5代,以第4或第5代末龄幼虫或蛹在豆田越冬,翌年4月上旬越冬代成虫羽化。4~5月把卵产在苜蓿、草木樨等豆科植物叶片背面,5月下旬6月上甸第一代成虫出现。幼虫孵化后为害春播大豆.7月中旬至8月中旬,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出现第二、三代成虫,幼虫为害夏播大豆。10月中旬至11月第4代成虫出现,在秋播豆类、苜蓿、草木樨上产卵越冬。山东该虫第一代成虫于7月下旬盛发,第二代8月上旬,第三代8月下至9月上旬,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以第四代末龄幼虫越冬。成虫昼间潜伏在豆株下,有趋光性,幼苗期真叶着卵,成株则多在下部叶茸间隙,初孵幼虫爬至上部幼芽上取食.2龄前不活泼,3龄后受惊多迅速后退。多雨年份发生重,夏季干旱少雨发生轻。
为害特点 幼虫食害叶、花簇、蛀食荚粒,初孵幼虫在嫩芽或茸毛间结丝为害,2龄后吐丝把叶缘、顶悄数叶、豆荚缀合成团,幼虫在其中取食,致顶梢干枯。
寄主 大豆、豌豆、绿豆、小豆、苜蓿、草木樨等。
分布在东北、西北、华东、台湾等省。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虫品种。一般多毛或有限结荚习性的品种有耐虫或抗虫性。(2)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3)发生初期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5%功夫菊酯乳油2000倍液、40%氰戊菊酯1000倍液、2.5%溴氰菊酯2000倍液,隔10天1次,可控制为害,如需兼治其它害虫,则应全面喷药。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