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荚螟
别名 豇豆螟 豇豆蛀野螟 豆荚野螟 豆野螟 豆荚螟 豆螟蛾 豆卷叶螟 大豆卷叶螟 大豆螟蛾
学名 Maruca testulalis Geyer 鳞翅目 螟蛾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
生活习性
在华北地区年生3~4代,华中地区4~5代,华南地区7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每年6~10月为幼虫为害期。成虫有趋光性,卵散产于嫩荚、花蕾和叶柄上,卵期2~3天。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蛀入嫩荚或花蕾取食,造成蕾、荚脱落;3龄后蛀入荚内食害豆粒,每荚1头幼虫,少数2~3头,被害荚在雨后常致腐烂。幼虫亦常吐丝缀叶为害。幼虫期8~10天。老熟幼虫在叶背主脉两侧做茧化蛹,亦可吐丝下落土表或落叶中结茧化蛹。蛹期4~10天。豇豆荚螟对温度适应范围广,7~
为害特点 幼虫为害豆叶、花及豆荚,常卷叶为害或蛀入荚内取食幼嫩的种粒,荚内及蛀孔外堆积粪粒。受害豆荚味苦,不堪食用。严重受害区,蛀荚率达70%以上。
寄主 大豆(毛豆)、豇豆、菜豆、扁豆、四季豆、豌豆、蚕豆等。
分布 北起吉林、内蒙古,南至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山东受害重。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荚,并摘除被害的卷叶和豆荚,减少虫源。(2)在豆田架设黑光灯,诱杀成虫。(3)药剂防治采用20%三唑磷乳油700倍液,或40%灭虫清乳油1500-2000倍液,或5%锐劲特胶悬剂2500倍液,从现蕾开始,每隔10天喷蕾、花1次,可控制为害,如需兼治其它害虫,则应全面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