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蝼蛄

    别名  非洲蝼蛄  小蝼蛄  土名:拉拉蛄  土狗子  地狗子 

    学名  Gryllotalpa orientalis Burmeister 直翅目  蝼蛄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035mm,灰褐色,腹部色较浅,全身密布细毛。头圆锥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卵圆形,中间具一明显的暗红色长心脏形凹陷斑。前翅灰褐色,较短,仅达腹部中部。后翅扇形,较长,超过腹部末端。腹末具1对尾须。前足为开掘足,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4个距,别于华北蝼蛄。卵初产时长2.8mm,孵化前4mm,椭圆形,初产乳白色,后变黄褐色,孵化前暗紫色。若虫共89龄,末龄若虫体长25mm,体形与成虫相近。

    生活习性  在北方地区2年发生1代,在南方11代,以成虫或若虫在地下越冬。清明后上升到地表活动。5月上旬~6月中旬是蝼蛄最活跃的时期,也是第一次为害高峰期,6月下旬至8月下旬,天气炎热,转入地下活动,67月为产卵盛期。9月份气温下降,再次上升到地表,形成第二次为害高峰,10月中旬以后,陆续钻入深层土中越冬。蝼蛄昼伏夜出,以夜间911时活动最盛,特别在气温高、湿度大、闷热的夜晚,大量出土活动。早春或晚秋因气候凉爽,仅在表土层活动,不到地面上,在炎热的中午常潜至深土层。蝼蛄具趋光性,并对香甜物质,如半熟的谷子、炒香的豆饼、麦麸以及马粪等有机肥,具有强烈趋性。成、若虫均喜松软潮湿的壤土或沙壤土,20cm表土层含水量20%以上最适宜,小于15%时活动减弱。当气温在12.519.8℃,20cm土温为15.219.9℃时,对蝼蛄最适宜,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则潜入深层土中。东方蝼蛄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20%以上,土壤含水量小于15%时蝼蛄活动减弱。土壤潮湿、疏松肥沃的砂壤土发生多,危害重。腐殖质多的壤土和砂壤地里,尤其轻碱地、低洼地块或施了没有腐熟厩肥的地块发生较重。在蝼蛄的危害季节,降水日数多、土壤湿度大危害重。否则危害轻。蝼蛄喜欢温暖。当耕作层土温在15~20℃时,蝼蛄活动最活跃。当早春气温回升到平均2.5℃左右、20cm地温2.52.8℃时,越冬虫体开始苏醒,当平均气温7℃左右、20cm地温5.4℃左右时,地面出现蝼蛄潜行的隧道,当平均旬气温和20cm土温1520℃时,是猖獗为害时期(包括春、秋两季)。

    为害特征  成虫或若虫咬食根部及靠近地面的幼茎,使之呈不整齐的丝状残缺;也常食害新播和刚发芽的种子。为害水稻造成的枯心苗,稻茎基部被咬,严重的被咬断,呈撕碎的麻丝状,心叶变黄枯死,受害稻株易拔起,稻茎上无蛀孔,无虫粪,这种症状在落水晒田时或稻株四周无水时才能见到。还在土壤表层开掘纵横交错的隧道,使幼苗须根与土壤脱离枯萎而死,造成缺苗断垄。

    寄主  食性杂,危害禾谷类、烟草、甘薯、瓜类、蔬菜等多种作物。

    防治方法  (1) 实行水旱轮作,精耕细作、中耕锄草、适时灌水等(2)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3)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旱轮作。(4)人工捕捉。(5)在田间挖30厘米见方,深约20厘米的坑,内堆湿润马粪并盖草,每天清晨捕杀蝼蛄。(6)用黑光灯诱杀成虫。播种期防治可用药剂拌种,亩用50%辛硫磷乳油20ml,对水2kg(7)种,拌麦种(或玉米种、大豆种、花生种)15kg,拌后堆闷3~5小时播种。或用48%毒死蜱乳油10ml,对水1kg,拌麦种(或玉米种、大豆种、花生种)10kg播量)。(8)毒饵诱杀,亩用麦麸、豆饼、米糠等2kg50%辛硫磷乳油25ml,将饵料炒香,加适量水稀释农药制作毒饵,傍晚撒于田间。此法可兼治蛴螬、金针虫等。(9)在蝼蛄为害严重的菜田,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11.5kg1530kg细土混匀后,撒于地面并耙耕,或于栽前沟施毒土。蔬菜苗床受害重时,可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灌洞杀灭害虫。(10) 亩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顺麦垄喷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