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蚁象甲
别名 甘薯小象 甘薯小象甲
学名 Cylas formicarius (Fabricius) 鞘翅目 锥象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7.9mm,狭长似蚊,触角末节、前胸、足为红褐色至桔红色,余蓝黑色,具金属光泽,头前伸似象的鼻子,复眼半球形略突,黑色;触角末节长大,雌虫长卵形,长较其余9节之和略短,雄虫末节为棒形,长于其余9节之和,前胸狭长,前胸后端1/3处缩入中胸似颈。鞘翅重合呈长卵形,宽于前胸,表面有不大明显的22条纵向刻点,后翅宽且薄。足细长,腿节近棒状。卵:乳白色至黄白色,椭圆形,壳薄,表面具小凹点。幼虫:幼虫共5龄,末龄幼虫体长5~8.5mm,头部浅褐色,近长筒状,两端略小,略弯向腹侧,胸部、腹部乳白色有稀疏白细毛,胸足退化。蛹:长4.7~5.8mm,长卵形至近长卵形,乳白色,复眼红色。
生活习性 浙江年生3~5代,广西、福建4~6代,广东南部、台湾6~8代,广州和广西南宁无越冬现象。世代重叠。多以成、幼虫、蛹越冬,成虫多在薯块、薯梗、枯叶、杂草、土缝、瓦砾下越冬,幼虫、蛹则在薯块、藤蔓中越冬,成虫昼夜均可活动或取食,白天喜藏在叶背面为害叶脉、叶梗、茎蔓,也有的藏在地裂缝处为害薯梗,晚上在地面上爬行。卵喜产在露出土面的薯块上,先把薯块咬一小孔,把卵产在孔中,一孔一粒,每雌产卵80~253粒。初孵幼虫蛀食薯块或藤头,有时一个薯块内幼虫多达数十只,少的几只,通常每条薯道仅居幼虫1只;浙江7~9月,广州7~10月,福建晋江、同安一带4~6月及7月下旬~9月受害重;广西柳州1、2代主要为害薯苗,3代为害早薯,4、5代为害晚薯。气候干燥炎热、土壤龟裂、薯块裸露对成虫取食、产卵有利,易酿成猖獗为害。
为害特征 成虫在田间或薯窖中嗜食薯块,在受害薯内潜道中残存成虫、幼虫和蛹及排泄物散出臭味,无法食用,损失率30%~70%。
寄主 成虫寄主有甘薯、砂藤、蕹菜、五爪金龙、三裂叶藤、牵牛花、小旋花、月光花等,幼虫寄主主要是甘薯、砂藤的粗茎和块根。
分布 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防止扩散。(2)甘薯收获后,清除有虫薯块、茎蔓、薯拐等,集中深埋或烧毁。(3)实行轮作,有条件地区尽量实行水旱轮作。(4)及时培土,防止薯块裸露,注意选用受害轻的品种和地块。(5)药剂防治 ①药液浸苗。用50%杀螟松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浸湿薯苗1分钟,稍晾即可栽秧;②毒饵诱杀。在早春或南方初冬,用’小鲜薯或鲜薯块、新鲜茎蔓置入50%杀螟松乳油500倍药液中浸14~23小时,取出晾干,埋入事先挖好的小坑内,上面盖草,每亩50~60个,隔5天换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