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弄蝶
别名 银斑姜蝶 苞叶虫,
学名 Udaspes folus Cramer 鳞翅目 弄蝶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8~22mm,翅展约32~45mm,体、翅黑褐色,翅面有白色块状大斑纹,前翅大小白斑共5块:前翅前缘外方在R2-M1脉间有一白斑,近外缘M1-M3脉间有一白斑,近内缘Cu1-2A脉间有一较大肾形白斑,在上列两白斑间,M3-Cu1脉间有一小白斑,另外翅中室外方有一近圆形白斑。后翅中央有一近圆形大白斑。卵:小馒头型,径约0.8mm,顶端平,与叶面接触周边成帽檐状,稍皱,侧面有50多条隆起细纹。初产的卵为红褐色,后颜色逐渐变深,孵化后卵壳为白色。幼虫:五龄,初孵幼虫头黑色,身体为淡黄色,臀板同体色;体长0.3~0.4cm;到三龄以后,身体呈淡绿色,头及臀板均为黑色,但到四、五龄虫,臀板又呈淡绿色。雄虫的背部可见两个半圆型的淡黄睾丸。末龄幼虫体长30—45mm,草绿色。预蛹期虫体变短,呈淡黄白色,化蛹时周围出现白色蜡粉物。蛹:蛹体长35~45mm,呈长纺锤形,头顶锐尖呈尖三角形,蛹末三节渐尖狭呈三角形,尾端锐尖。初蛹通体淡绿色,雄虫的蛹腹部背面有两个小黄斑。
生活习性 在广东年发生3~4代,在江苏省南通地区一年发生4代,有世代重叠现象,大部分以蛹在地表枯枝落叶上越冬,少量以蛹在墙缝或屋檐下越冬。一代一般出现在5月中下旬,以7~8月为害最烈。以当地越冬蛹羽化成虫为第一代,到7月初出现二代成虫,8月初~9月上旬为三代发生期,9月上中旬出现第四代成虫。在室温25℃下,一代历期约35~40天左右。随着气温的升高,历期相应缩短。成虫一般在凌晨羽化,嗜食花蜜。卵单粒散产于寄主嫩叶上,正反面均有,正面多于反面。一头雌成虫能产20~35粒卵不等。初孵幼虫于叶缘吐丝缀叶作苞并藏匿其中取食,初孵幼虫仅在嫩叶边缘卷成0.5cm~1cm长的苞,随虫龄增加,筒状叶苞也不断增大,幼虫隐藏其中,爬出叶苞取食,使叶片成缺刻或孔洞,或在1/3处断落,严重时仅留叶柄。有转叶为害习性。老熟幼虫在叶背或虫苞中化蛹。 初蛹若为淡绿色,则蛹正常发育,化蛹后两天,可明显看出单眼,蛹后三天,复眼与体色呈同色,蛹后4~5天,蛹背面中央第2~6腹节后缘出现一黑点(共五个点),雄蛹背上小黄斑褪出,翅部色泽明显褪白,与体色明显不同,雄虫腹部渐出现黄色斑,蛹后7~8天,蛹外观变化较大,翅芽呈绢白色,外缘渐呈黄褐色至红色斑块,复眼成红褐色,并渐呈朦胧蒙状,如膜翳,以至翅芽变成黑褐色,显现出翅斑。而且背部的五个小黑点之间出现连线,于次日凌晨羽化。预蛹脱皮后若蛹体呈淡黄色,则为滞育蛹,当年不能羽化。通常9月份起即可见少数蛹滞育,10月份化蛹的均为滞育越冬蛹。卵期4~8天;幼虫期14~20天,共5龄;蛹期7~12天;成虫寿命10~15天。
为害特征 幼虫吐丝粘叶成苞,隐匿其中取食,受害叶呈缺刻或在1/3处断落,严重时仅留叶柄。
寄主 生姜 姜花 艳山姜 蘘荷等姜属植物。
分布 淮河以南,南至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
防治方法 (1)生姜收获后,及时清理假茎和叶片,烧毁或沤制肥料,以减少虫源。(2)人工摘除虫苞。 (3)幼虫期用25%喹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剂2000倍液,效果较好。(Bt制剂、抑太保、阿维菌素、锐劲特等常规剂量,用药一次的防效均达95%左右,而且对高龄幼虫(4~5龄)也有很好的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