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甲虫

    学名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  鞘翅目  叶甲科。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911mm,椭圆形,背面隆起,雄虫小于雌虫,背面稍平,体黄色至橙黄色,头部、前胸、腹部具黑斑点,鞘翅上各有5条黑纹,头宽于长,具3个斑点。眼肾形黑色。触角细长11节,长达前胸后角,第1节粗且长,第2节较3节短,16节为黄色,711节黑色。前胸背板有斑点10多个,中间2个大,两侧各生大小不等的斑点45个,腹部每节有斑点4个。卵长约2mm,椭圆形,黄色,多个排成块。幼虫体暗红色,腹部膨胀高隆,头两侧各具瘤状小眼6个和具3节的短触角1个,触角稍可伸缩。

    生活习性  美国年生2代,欧洲13代,以成虫在土深7.612.7cm处越冬,翌春土温15℃时,成虫出土活动,发育适温为2533℃。在马铃薯田飞翔经补充营养开始交尾把卵块产在叶背,每卵块有2060粒卵,产卵期2个月,每雌产卵400粒,卵期57天,初孵幼虫取食叶片,幼虫期约1535.4龄幼虫食量占77%.老熟后入土化蛹,蛹期710天,羽化后出土继续为害,多雨年分发生轻。该虫适应能力强。

    为害特点  种群一旦失控,成、幼虫为害马铃薯叶片和嫩尖,可把马铃薯叶片吃光,尤其是马铃薯始花期至薯块形成期受害,对产量影响最大,严重的造成绝收。

    寄主  主要是茄科植物,大部分是茄属,其中栽培的马铃薯是最适寄主,此外还可为害番茄、茄子、辣椒、烟草等。

    分布  是世界有名的毁灭性检疫害虫。原产在美国,后传入法国、荷兰、瑞士、德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东欧、美洲一些国家,是我国外检对象。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严防人为传人,一旦传入要及早铲除。(2)采用非寄主作物轮作,种植早熟品种.对控制该虫密度具明显作用。(3)生物防治,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喷洒苏云金杆菌(B.t.tenebrionis亚种)制剂600倍液。(4)发生初期喷洒杀虫畏、磷胺、甲萘威等杀虫剂,该虫对杀虫剂容易产生抗性,应注意轮换和交替使用。(5)用真空吸虫器和丙烷火焰器等进行物理与机械防治,丙烷火焰器用来防治苗期越冬代成虫效果可达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