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瘿蚊

    学名  Epiymiu sp.  双翅目  瘿蚊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5mm,初羽化时桔红色,渐变为黑褐色。复眼黑色,大而突出。触角念珠状,1719节,雄蚊有环毛。前翅圆阔,具微毛,纵脉3条,后翅退化为平衡棍。足黄色细长。腹部节间腹和侧膜黄色,背板黑色,腹节前6节短粗,后34节细长。卵:长0.mm,长卵圆形,初桔红色,后呈紫红色。幼虫:末龄幼虫体长3.54mm,橙黄色,纺锤形。头退化不显著。口针可收缩,端部具一弯曲钩,胸部有时发现有不大显著的剑骨片。蛹:裸蛹长34mm,橙黄色,其外侧各具短毛1根。

    生活习性  河北、河南年生5代,以老熟幼虫越冬。翌年3月化蛹,4月初成虫羽化,在菊花幼苗上产卵,第一代幼虫于4月上、中旬出现,田间不久出现虫瘿,5月上旬虫瘿随幼苗进入田间,5月中、下旬一代成虫羽化。卵散产或聚产在菊株的叶腋处和生长点。幼虫孵化后经1天即可蛀入菊株组织中,经5天左右形成虫瘿。随幼虫生长发育,虫瘿逐渐膨大。每个虫瘿中有幼虫113头。幼虫老熟后,在瘿内化蛹。成虫多从虫瘿顶部羽化,羽化孔圆形,蛹壳露出孔口一半。以后备代都在菊花田内繁殖为害。第25月中下旬~6月中下旬发生;第36月下旬~8月上旬;第48月上旬~9月下旬;第59月下旬~10月下旬。10月下旬后幼虫老熟,从虫瘿里脱出,入土下12cm处作茧越冬。天敌有5种寄生蜂。

    为害特征  幼虫在菊株叶腋、顶端生长点及嫩叶上为害,形成绿色或紫绿色、上尖下圆的桃形虫瘿,为害重的菊株上虫瘿累累,植株生长缓慢,矮化畸形,影响座蕾和开花。

    寄主  菊及野生菊科植物。

    分布  河北、河南、北京、安徽、江苏等地。

    防治方法  (1)清除田间菊科植物杂草,减少虫源。(2)避免从菊花瘿蚊发生严重地区引种菊苗,因菊花瘿蚊发生较早,苗期即可带卵和初孵幼虫。(3)保护天敌。该虫发生后期,当天敌数量大时,不要盲目使用化学药剂,以保护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力,这样既可以控制后期为害,又可以压低明年春季的发生量。(4)成虫发生期可喷40%乐果乳油1500倍液,或5O%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杀死产卵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