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虱

    别名  小白蛾子

    学名  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 异名:Aleurodes vaporariorum   同翅目  粉虱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1.5mm,淡黄色。翅面覆盖白蜡粉,停息时双翅在体上合成屋脊状如蛾类,翅端半圆状遮住整个腹部,翅脉简单,沿翅外缘有一排小颗粒。卵:长约0.2mm,侧面观长椭圆形,基部有卵柄,柄长0.02mm,从叶背的气孔插入植物组织中。初产淡绿色,覆有蜡粉,而后渐变褐色,孵化前呈黑色。若虫:1龄若虫体长约o.29mm,长椭圆形,2龄约0.37mm3龄约0.51mm,淡绿色或黄绿色,足和触角退化,紧贴在叶片上营固着生活;4龄若虫又称伪蛹,体长0.70.8mm,椭圆形,初期体扁平,逐渐加厚呈蛋糕状(侧面观),中央略高,黄褐色,体背有长短不齐的蜡丝,体侧有刺。

    生活习性  在北方,温室一年可发生10余代,冬季在室外不能存活,因此是以各虫态在温室越冬并继续为害。成虫羽化后13天可交配产卵,平均每雌产142.5粒。也可进行孤雌生殖,其后代为雄性。成虫有趋嫩性,在寄主植物打顶以前,成虫总是随着植株的生长不断追逐顶部嫩叶产卵,因此白粉虱在作物上自上而下的分布为:新产的绿卵、变黑的卵、初龄若虫、老龄若虫、伪蛹、新羽化成虫。白粉虱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极不易脱落。若虫孵化后3天内在叶背可做短距离游走,当口器插入叶组织后就失去了爬行的机能,开始营固着生活。粉虱发育历期:1831.5天,2424.7天,2722.8天。各虫态发育历期,在24℃时,卵期7天,15天,22天,33天,伪蛹8天。粉虱繁殖的适温为1821℃,在生产温室条件下,约1个月完成一代。冬季温室作物上的白粉虱,是露地春季蔬菜上的虫源,通过温室开窗通风或菜苗向露地移植而使粉虱迁入露地。因此,白粉虱的蔓延,人为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白粉虱的种群数量,由春至秋持续发展,夏季的高温多雨抑制作用不明显,到秋季数量达高峰,集中为害瓜类、豆类和茄果类蔬菜。在北方由于温室和露地蔬菜生产紧密衔接和相互交替,可使白粉虱周年发生。

    为害特征  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此外,由于其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种群数量庞大,群聚为害,并分泌大量蜜液,严重污染叶片和果实,往往引起煤污病的大发生,使蔬菜失去商品价值。

    寄主  黄瓜、菜豆、茄子、番茄、青椒、、马铃薯甘蓝、花椰菜、白菜、油菜、萝卜、莴苣、魔芋、芹菜等各种蔬菜及花卉、农作物等200余种。

    分布  几乎遍布全国。

    防治方法  (1)提倡温室第一茬种植白粉虱不喜食的芹菜、蒜黄等较耐低温的作物,而减少黄瓜、番茄的种植面积。(2)培育“无虫苗”把苗房和生产温室分开,育苗前彻底熏杀残余虫口,清理杂草和残株,以及在通风口密封尼龙纱,控制外来虫源。(3)避免黄瓜、番茄、菜豆混栽。(4)温室、大棚附近避免栽植黄瓜、番茄、茄子、菜豆等粉虱发生严重的蔬菜。提倡种植白粉虱不喜食的十字花科蔬菜,以减少虫源。

    白粉虱对黄色敏感,有强烈趋性,可在温室内设置黄板诱杀成虫。方法是利用废旧的纤维板或硬纸板,裁成1×0.2(m)长条,用油漆涂为橙皮黄色,再涂上一层粘油(可使用10号机油加少许黄油调匀),每亩设置3234块,置于行间可与植株高度相同。当粉虱粘满板面时,需及时重涂粘油,一般可710天重涂1次。要防止油滴在作物上造成烧伤。黄板诱杀与释放丽蚜小蜂可协调运用,并配合生产“无虫苗”,作为综合治理的几项主要内容。此外,由于粉虱繁殖迅速易于传播,在一个地区范围内的生产单位应注意联防联治,以提高总体防治效果。

    可人工繁殖释放丽蚜小蜂(又名粉虱匀鞭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  在温室第二茬番茄上,当粉虱成虫在O5头/株以下时,每隔两周放1次,共3次释放丽蚜小蜂成蜂15头/株,寄生蜂可在温室内建立种群并能有效地控制白粉虱为害。

    白粉虱世代重叠,而当前药剂没有对所有虫态皆有效的种类,必须连续几次用药。可选用10%扑虱灵乳油1000倍液,对粉虱特效。或25%灭螨猛乳油1000倍液对粉虱成虫、卵和若虫皆有效。或20%康福多浓可溶剂4000倍液,或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亩用有效成分2克,持效期30天。或用天王星2.5%乳油3000倍液可杀成虫、若虫、假蛹,对卵的效果不明显。或功夫2.5%乳油3000倍液,或灭扫利20%乳油2000倍液,连续施用,均有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