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二十八星瓢虫
别名 茄虱子 酸浆瓢虫 小二十八星瓢虫
学名 Hem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 (Fabricius)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6mm,身体半球形,红褐色,全体密生黄褐色细毛,每一鞘翅上各有14个黑斑,互相对称,共28个黑斑。卵:长约1.2mm,炮弹形,初呈淡黄色,后变黄褐色,卵粒密集排列成块。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7mm,初龄淡黄色,后变为白色纺锤形。中部膨大,背面隆起,体背各节生有整齐的枝刺,前胸及腹部第8~9节各有枝刺4根,其余各节为6根。蛹:为淡黄色,椭圆形,长约5.5mm,腹末包有幼虫末次脱的皮。羽化前背面显出淡黑色斑块。
生活习性 在我省一年发生4~5代。以成虫在背风向阳的树皮下、树洞内、墙壁间隙、各种秸秆、杂草堆中及土缝内滞育越冬。以散居为主,偶有群集现象。越冬代成虫4月上中旬开始活动,相继飞到离越冬场所较近的春马铃薯、茄子田中危害并繁殖。5月中下旬马铃薯开始陆续收获,越冬代成虫及部分一代幼虫转移到离马铃薯较近的茄子、番茄、辣椒等作物上危害。各代幼虫盛发期为:第一代5月下旬,第二代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三代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四代8月中下旬,世代重叠。8月底至9月初,茄科蔬菜陆续收获翻耕,此时食料渐趋缺乏,幼虫及蛹死亡率较高,田间虫量下降,幼、成虫开始向龙葵、酸浆等野生寄主上转移,少量转移到刀豆、豇豆、秋黄瓜上,但数量少,基本不造成危害。10月上中旬开始,成虫陆续飞向越冬场所,滞育越冬。茄二十八星瓢虫白天黑夜均可羽化,但以白天羽化为多。一般成虫羽化后3~5小时后开始取食飞行,3~4天后交配。雌雄一生可多次交配,产卵前期3~13天。产卵均在白天,以卵块产于叶背,中上部叶片为多,也有少量产在茎、嫩梢及下部叶背上。每头雌虫产卵量最高达511粒,最少51粒,平均300粒左右。产卵期差异极大,越冬代一般为2个月,最长达3个多月,最短7天左右;其它各代10~20天。成虫昼夜均能取食,偏嗜马铃薯及茄叶,其次是甜椒及番茄叶果。成虫寿命较长,一般可达数月之久。成虫耐饥饿力强,雌虫可以10~12天不进食,雄虫可以8~9天不进食。成虫具假死性,有一定的趋光性,但畏强光。食料缺乏时,有自残与取食卵的习性,尤其雄虫更甚。卵多数在清晨孵化,极少在傍晚孵化;同一卵块孵化始自卵块边缘再及中央,到孵化结束需1~3小时,孵化率受温度及天敌的影响较大,有逐代减低趋势。32oC以上,卵易腐败,变质。初孵幼虫常群集停留在卵块周围,经5~6时,开始扩散取食。幼虫的扩散能力较弱,同一卵块孵出的幼虫,一般在本株及周围相连的植株上为害,昼夜均能取食。幼虫比成虫更畏强光,常停于叶背,食料缺乏时也有自残及取食卵的习性。幼虫共4龄,昼夜均能脱皮。多数老熟幼虫在植株中下部的叶背上化蛹。初化蛹乳白色,其上有微毛,蛹期一般3~5天。茄二十八星瓢虫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为80~85%,6~8月间温度不高,雨量较少,发生为害就重。上年12月份至当年4月份,气温偏高,有发生早、危害重的趋势。各代发生期间,嗜食的寄主面积大,分布广,食料丰富,发生重。
为害特征 成、幼虫食害马铃薯、茄子、甜椒等寄主的叶片,有时也可危害果实和嫩茎。取食叶片,仅残留上表皮,形成许多不规则的灰褐色麻布状透明斑,使叶片枯萎;取食果肉,被害果实变硬,有苦味而不堪食用,失去商品价值。
寄主 茄子、马铃薯、番茄等茄科蔬菜,和豆科、葫芦科、十字花科及藜科等蔬菜。
分布 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抵台湾、海南及广东、广西、云南,东起国境线,西至陕西、甘肃,折入四川、云南、西藏。
防治方法 (1)重点消灭越冬虫源,及时处理马铃薯、茄子等作物残株并铲除杂草,能有效降低茄二十八星瓢虫越冬虫源基数;茄二十八星瓢虫发生期间除草,也可消灭部分卵,幼虫及蛹。(2)在产卵盛期摘除叶背卵块,利用成虫的假死性进行捕捉等,均可以压低虫口基数。(3)卵孵化盛期至2龄幼虫期,亩用2.5%溴氰菊酯乳油10~15ml,或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15ml,或48%毒死蜱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40~50ml,对水40~50kg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