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菌蚊
生活习性 成虫有趋光性,羽化后当天即可交尾。成虫活动能力强,也表现在交尾次数和交尾时间两方面:一对雌雄虫交尾1~7次,个别的交尾时间可长达284分钟。幼虫有群居和吐丝结网的习性。老熟幼虫先在栽培块的表面或边角作一白色枣核形丝茧,幼虫在茧内化蛹。温度在17.5~22,5℃下成虫寿命为3~14天,一般为6~11天。在17~24℃下,卵期3~5天。孵化率不整齐,一堆卵通常2~4天孵化完,个别的卵块5天才孵化完。在23~32.8℃下,幼虫历期为11~14天,幼虫龄期以4龄为主,个别也有3龄或5龄的。在17~22.8℃下,蛹期为2~8天,一般3~4天。在17~32,8℃下,小菌蚊完成一代需28天左右。
形态特征 雄成虫体长4,5~5.4mm,雌成虫体长5~6mm。体淡褐色,头深褐色,紧贴于隆凸的胸下。口器黄色,下颚须4节。触角丝状,共16节,基节、柄节粗壮,其余各节逐渐变细,1~3节为黄褐色,从第四节起逐渐变褐色。复眼黑色,肾形,顶端逐步变窄。单眼3个,排成一字形,眼周围有黑圈。胸部有褐色毛,背板向上隆凸呈半球形。前翅发达,长3.8mm,宽1.6mm。平衡棒乳白色,足基节长而扁,转节上有黑斑;胫节有3行排列不规则的褐刺,胫端有距。腹部7节,雄虫外生殖器有一对显著的铗状抱握器。雌虫腹部末端简单,产卵器尖细。卵乳白色,椭圆形,长1mm左右。幼虫灰白色,长筒形,老熟时长10~13mm,头骨化为黄色,眼及口器的周围黑色,头的后缘有l条黑边。体分为12节,前3节有时有黑色花纹,各节腹面有2排小刺,腹部刺较多。蛹乳白色,长约6mm,头紧紧贴在隆凸的胸部,复眼褐色,腹部9节,气门边缘有显著的黑斑。
为害特点 幼虫活跃,群集为害食用菌菌丝及子实体。除了蛀食子实体外,还吐丝拉网将整个菇蕾及幼虫罩住,被丝网罩住的菇除被蛀食外还很快停止生长而萎缩,逐渐变黄后干枯。没有长出子实体的菌块,幼虫也为害菌丝,常常是数条幼虫活动于培养料的表面拉丝网并在网内为害菌丝。
防治方法 小菌蚊蛹期常被一种姬蜂寄生,寄生率为50%以上,这种姬蜂为小菌蚊的天敌,应注意保护利用。(1)菇房的门窗和通气孔装纱门、纱窗,防治成虫飞入菇房再培养料或原基处产卵繁殖,减少虫源。人工捕捉。中华新覃蚊有群居习性,因成虫和幼虫比较大,所以采菇后清理料面时应注意捕捉幼虫。成虫有趋光性,常常飞到菇房窗上或灯光附近停息或交尾,可用蝇拍扑打。(2)发生严重时,喷洒敌百虫1 000倍液,对幼虫的致死率为100%,而对蛹为90%,500倍的敌百虫液对幼虫和蛹的致死率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