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条跳甲

    别名  狗虱虫  跳虱  跳甲

    学名  Phyllotreta striolata Fabricius  鞘翅目  叶甲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82.4mm,黑色有光泽。触角基部3节及足的跗节深褐色。前胸及鞘翅上有许多刻点,排列成纵行。鞘翅中央有1黄色条纹,两端大,中央狭,外侧的中部凹曲很深,内侧中部直形,仅有后两端向内弯曲。后足腿节膨大,适于跳跃。雄虫比雌虫略小,触角第45节特别膨大粗壮。初羽化的成虫苍白色,翅上曲条与鞘翅其他部分同色。卵:长约0.3mm,蚕茧形。初产时淡黄色,半透明,接近孵化时姜黄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4mm左右,长圆筒形,乳白色。胸足发达。头部、前胸盾片和腹末臀板呈淡褐色。各节都有不显著的肉瘤,上生细毛。幼虫多为3龄,各龄头宽依次为151.6200.9310.1µm。蛹:长约2mm,纺锤形。初化蛹时为乳白色,接近羽化时变为淡褐色。上颚、触角和各足腿节呈赤褐色。头部隐于前胸下,触角和足达第5腹节,胸部背面有稀疏的褐色刚毛,腹末有1叉状突起

    生活习性  黄曲条跳甲在我国北方一年发生35代,南方78代,上海67代。在华南及福建漳洲等地无越冬现象,可终年繁殖。在江浙一带以成虫在田间、沟边的落叶、杂草及土缝中越冬,越冬期间如气温回升10℃以上,仍能出土在叶背取食为害。越冬成虫于3月中、下旬开始出蛰活动,在越冬蔬菜与春菜上取食活动,随着气温升高活动加强。4月上旬开始产卵,以后约每月发生1代。因成虫寿命长,致使世代重叠,1011月间,第67代成虫先后蛰伏越冬。春季12代(56月)和秋季56代(910月)为主害代,为害严重,但春季为害重于秋季,盛夏高温季节发生为害较少。成虫善于跳跃,一遇惊动即跳走,多在叶背栖息。高温时能飞翔,略有趋光性,具有明显的趋黄色和趋嫩绿的习性,故可用黄盆诱集。喜取食叶色深绿的十字花科蔬菜,即使在同一田块内的同品种青菜,叶色深的比叶色浅的虫量多,受害重。卵散产于作物根部附近的潮湿土壤中,每雌平均产卵200粒,以越冬代成虫产卵量最高。卵孵化要求很高的湿度,相对湿度低于100%,很多卵不能孵化。幼虫共3龄。初孵幼虫沿须根食向主根,剥食根皮。幼虫在土下栖息的深度与作物根部长短有关。寄主根部长,幼虫栖息深;反之,幼虫栖息活动则浅。幼虫老熟后在土中作土室化蛹。黄曲条跳甲的适温范围为2130℃,低于20℃或高于30℃,成虫活动明显减少,特别是夏季高温季节,食量剧减,繁殖率下降,并有蛰伏现象,因而发生较轻。湿度对黄曲条跳甲的发生数量关系最大,特别是产卵期和卵期。成虫产卵喜潮湿土壤,含水量低的极少产卵。相对湿度低于90%时,卵孵化极少。春秋季雨水偏多,有利于发生。黄曲条跳甲属寡食性害虫,偏嗜十字花科蔬菜。一般十字花科蔬菜连作地区,终年食料不断,有利于大量繁殖,受害就重;若与其他蔬菜轮作,则发生为害就轻。

    为害特征  成虫取食叶片,在叶面啃食叶肉,把叶片吃成许多小孔洞,被害叶片老而带苦味。幼虫咬食寄主根皮,形成不规则条状疤痕,也可咬断须根,使幼苗地上部分萎蔫而死。萝卜被害后,表面蛀成许多黑斑,变黑腐烂。

    寄主  萝卜  青菜  油菜  芥菜  瓜类  茄子  番茄等。

    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防治方法  (1)合理轮作,避免十字花科蔬菜,特别是青菜类轮作;前茬蔬菜收获后立即进行耕翻晒垡,待表土晒白后再播下茬青菜;保持田园清洁,清除杂草及残株落叶,控制基数,压低越冬虫量。(2)用天敌线虫斯氏线虫(A24品系)和异小杆线虫(86H-1)防治,以每公顷70×109条线虫的用量,能效地控制黄曲条跳甲种群的为害。(3)土壤处理  连作青菜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23 kg,或3%米乐尔颗粒剂11.5kg,在耕翻播种时均匀撒施田中,可杀死幼虫和蛹,残效期在20天以上。(4)田间用药  亩用90%晶体敌百虫50g,或80%敌敌畏乳油50ml,或10%氯氰菊酯、或2.5%溴氰菊酯乳油1525ml,或50%巴丹可溶性粉剂2550g,或25%杀虫双水剂50ml,对水750l喷雾。发现幼虫为害根部,还可用上述药液灌烧。使用杀虫双和巴丹时应注意防止对十字花科蔬菜幼苗产生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