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麦叶潜蝇
日本麦叶潜蝇 小麦黑潜叶蝇
Agromyza yanonis Matsmura ~ Agromyza ambigua yanonis Matsmura 双翅目潜蝇科 潜蝇属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2.5~3.5mm米。触角3节,暗褐色。复眼暗红褐色,头顶黑灰色;胸腹部黑色发亮有光泽,足黑色,附节淡黑褐色,翅无色透明,前翅基鳞、腋瓣及平衡棒头部均为黄白色。雌虫产卵器肛尾叶末端有4根毛组成的毛簇,第九背板有1对端毛,第九腹板有2对端毛。受精囊卵形,导卵片无锯齿列。 卵 长椭圆形,长0.5mm,宽0.2mm。初产卵淡黄绿色,透明,约两天后转为乳白色。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3.5~4.5mm,淡黄色到黄色。各节前缘有7~11排淡褐色细刺。具前气门突和后气门突各一对。前气门有11个近圆形的气门开口,排成2列。后气门有3个椭圆形气门裂和4簇小毛。幼虫共3个龄期。一龄幼虫体长0.8~0.9mm,宽0.7~0.2mm。潜食虫道宽0.2毫米。口钩淡褐色,8齿,第2齿的长度仅为第l、3齿的三分之一。下口骨咽骨腹臂、背臂均明显发育,无分枝。无前气门,后气门突只有一个近圆形的气门裂。二龄幼虫体长1.2~~1.4mm,宽0.4~~0.5mm。潜食虫道宽0.4~~0.6mm。口钩前端淡褐色,自第8齿起至基部均黑褐色,第2、4齿的长度仅为第1、3齿的四分之一。咽骨腹臂、背臂均明显分枝。前气门有1个气门开口,后气门有2个气门裂。三龄幼虫体长2.6~5.0mm,宽0.8~0.9mm。潜食虫道宽0.8~1.1mm。口钩黑褐色。3齿,第3齿的长度约为第2齿的二分之一,在第8齿的紧后方有痕迹小齿。咽骨特征与2令相似。前气门有11个气门开口多后气门有8个气门裂。 蛹 圆桶形,长2.1~3.0mm,宽1.1~1.4mm。棕褐色到紫褐色。前气门突1对,向前外方叉开。后气门突1对,向侧后方伸出。蛹体表面粗糙,密布不规则网纹。各节节间均明显缢缩。
发生规律
东亚麦叶潜蝇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土中夏越冬,每年3月中旬到4月中旬羽化为成虫。成虫发生盛期在4月中下旬,幼虫为害盛期在4月底到5月上旬。幼虫历期为8~~1 5天,平均10天。老熟幼虫于5月上中旬化蛹滞育。成虫羽化后2~9天开始取食,一般4~5天。雄虫寿命4~12天,平均7天;雌虫寿命14~39天,平均20.3天。雌虫产卵前期7~16天,平均10天,个体全产卵历期1~31天,平均10.2天。在正常情况下,每雌产卵量可达百粒以上,最高达375粒,最高日产卵量达24粒。东亚麦叶潜蝇成虫的取食和交尾产卵活动均在白天进行,活动高峰一般在上午9~10时和下午13~14时。成虫活动的月受风力和气温的影响.白昼温持续时间长,成虫活动也相应延长。风力大,成虫活动受到抑制。夜间成虫则栖息于麦株中下部,很少活动。雌成虫羽化后要摄取补充营养。在取食时,先以产卵器刮破麦叶表皮,迅即退缩舔食麦叶液汁,如此反复摄食,在麦叶上形成一长列整齐的刮伤痕,如缝纫机线迹。在成虫高度集中的地方,刮伤痕密布叶面,造成一定的为害。在麦株上的产卵部位多集中于上部3片麦叶的组织内,单粒散产。卵孵化后幼虫即在麦叶内潜食,形成锈褐色虫道,孵化后5~8天进入暴食期,形成虫泡叶,一片麦叶上有多数潜蝇幼虫时,虫泡常合并,严重时麦叶被潜食一空,甚至继续潜入叶鞘为害,不转移为害。成熟幼虫钻出麦叶入土化蛹。通常在气温稳定通过8℃以后成虫开始羽化,气温上升到10℃以上时才大量取食,晴暖天气有利成虫取食产卵。在浸水1月后休眠蛹全部死亡。天敌昆虫有种小蜂和潜蝇茧蜂(Opius sp)。
危害特征
以产卵器刮破麦叶表皮,迅即退缩舔食麦叶液汁,如此反复摄食,在麦叶上形成一长列整齐的刮伤痕,如缝纫机线迹。卵孵后幼虫在麦叶内潜食,形成锈褐色细虫 道,三龄后形成虫泡,严重时麦叶被潜食一空。
寄主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实行麦稻轮作,可大量减少发生基数。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 药剂防治 在卵孵高峰后4~6天,用80%晶体敌百虫 1500倍液,或80%敌敌畏2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1500倍液,或50%辛硫磷2000倍液,或25%西维因500倍液均有良好防效。
分布
图片文件
D:/ms4w/Apache/htdocs/pestweb/粮作病虫/麦类病虫/麦虫//东亚麦叶潜蝇/东亚麦叶潜蝇.htm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