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枯病
缟萎缩 病原
Rice stripe virus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为纤细病毒属的病毒水稻条纹病毒(简称RSV)。病毒粒体为环状或丝状,病毒核酸为4条RNA单链,可形成分枝的丝状或杆状超级结构。病毒稀释限点为10-3~10-4 ,钝化温度为55℃,3分钟。在-20℃下提纯的病毒样品可保持侵染性1个月,病叶和带毒虫体内的病毒可保持侵染性8个月。病毒主要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传播。灰飞虱在病株上一般需吸食30分钟后才能获毒(少数个体只需3-10分钟),获毒后要经过一段循回期才能传毒。循回期4-23天,平均8.3天。通过循回期后可传毒40天,病毒可经卵传递,到第40代仍有较高的传毒率。
发生规律
条纹叶枯病病毒主要在越冬的灰飞虱若虫体内越冬,部分在大麦、小麦和杂草病株内越冬,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3月下旬至4月中旬越冬灰飞虱若虫羽化后迁入麦田及禾本科杂草中产卵繁殖,部分侵入附近秧田为害。5月下旬到6月上旬一代成虫羽化后,随麦子成熟和收割,大量迁入秧田和早播直播稻大田为害和传播病毒。10-15天后在秧田、早栽中晚稻大田及早播直播稻田出现第一次显症高峰。以后随灰飞虱成虫羽化和世代交替,出现第2、第3次传毒高峰和显症高峰。在气候适宜灰飞虱发生的年份,还有第4次传毒、显症高峰出现。10月上中旬第6代灰飞虱若虫孵化,水稻成熟后带毒灰飞虱若虫迁入田边禾本科杂草和麦田中为害、越冬。早播田重于迟播田,孤立秧池重于连片秧池,麦套稻重于其他轻型栽培方式,稻田周围杂草丛生病害发生重,通常杂交稻和籼稻比较抗病,粳稻、糯稻较感病。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主要与传毒媒介灰飞虱虫量、带毒率、品种抗性及水稻感病生育期与灰飞虱传毒高峰期的吻合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灰飞虱带毒率高,虫量大,感病品种大量种植,品种单一,对条纹叶枯病流行十分有利;而灰飞虱发生量与冬前基数、秋冬季气温、春季降雨、寄主食料条件等密切相关,秋冬季温度偏高、春季降水偏少,寄主食料条件丰富,有利于灰飞虱的存活和繁殖,预示灰飞虱发生量大,条纹叶枯病可能重发。二十世纪60-70年代该病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华北部分稻区发生曾较为严重,80年代在山东南部和云南地区曾数度流行,1985-1988年在台湾地区危害较重。1990年后,该病在粳稻种植区又有所回升,尤其是1999年开始,在江苏发生危害逐年加重,成为当地水稻生产上最为重要的病害之一。
危害特征
苗期、分蘖至拔节期、孕穗期都可受灰飞虱传毒危害、发病显症,最感病生育期在苗期至分蘖期。早期发病株先是在心叶(苗期)出现与叶脉平行的不规则褪绿条斑或黄白色条纹,以后合并成大片,病叶一半或大半变成黄白色,其后,新生的心叶逐渐发黄卷曲,成纸捻状弯曲下垂的"假枯心"。粳稻和部分高秆籼稻田中尤其明显,多数籼稻心叶发病后不卷曲下垂,部分粳稻病株在发病中后期有老叶发红的现象。苗期显症发病,常常导致枯死;分蘖期发病,病株分蘖常减少,重病株多数整株死亡穗期发病,病穗畸形、不实。(田间分布随机、无中心和无虫孔可与螟害枯心区别。)
寄主
防治措施
分布
图片文件
D:/ms4w/Apache/htdocs/pestweb/粮作病虫/水稻病虫/稻病//条纹叶枯病/条纹叶枯病.htm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