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蓑蛾
别名 大袋蛾 大窠蓑蛾
学名 Clania variegata Snellen — Cryptothelea variegata Snellen — C. formosicola Strand 鳞翅目 蓑蛾科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 成虫 雌雄异型。雌成虫体肥大,淡黄色或乳白色,无翅,足、触角、口器、复眼均有退化,头部小,淡赤褐色,胸部背中央有一条褐色隆基,胸部和第一腹节侧面有黄色毛,第七腹节后缘有黄色短毛带,第八腹节以下急骤收缩,外生殖器发达。雄成虫为中小型蛾子,翅展35~44mm,体褐色,有淡色纵纹。前翅红褐色,有黑色和棕色斑纹,在r4与r5间基半部、r5与m1脉间外缘、m2与m3间各有1个透明斑,r3与r4、m2与m3共柄,a脉与后缘间有数条横脉;后翅黑褐色,略带红褐色;前、后翅中室内中脉叉状分支明显。卵 椭圆形,直径0.8~1.0mm,淡黄色,有光泽。幼虫 雄虫体长18~25mm,黄褐色,蓑囊长50~60mm;雌虫体长28~38mm,棕褐色,蓑囊长70~90mm。头部黑褐色,各缝线白色;胸部褐色有乳白色斑;腹部淡黄褐色;胸足发达,黑褐色,腹足退化呈盘状,趾钩15~24个。蛹 雄蛹长18~24mm,黑褐色,有光泽;雌蛹长25~30mm,红褐色。
发生规律
生活习性 在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蓑囊中越冬。翌春3月下旬开始化蛹,4月底5月初为成虫羽化盛期,雌蛾多于雄蛾,雄蛾羽化后离开蓑囊,寻觅雌蛾;雌成虫羽化后不离开蓑囊,在黄昏时将头胸伸出囊外,招引雄蛾,交尾时间多在13:00~20:00。雌成虫将卵产在蓑囊内,每雌可产3000~6000粒。幼虫孵化后立即吐丝造囊。初龄幼虫有群居习性,并能吐丝下垂,随风扩散。幼虫在3~4龄开始转移,分散为害。9月底至10月初幼虫在囊内越冬。
危害特征
为害特点 幼虫7~9月迁往棉田为害植株上部叶片及嫩头,初孵幼虫啃食叶肉留下表皮,3龄后将棉叶咬成孔洞或缺刻,甚至将棉叶吃光,残留下主脉。
寄主
防治措施
防治方法 (1)结合棉田管理,及时摘除蓑囊并销毁。(2)在低龄幼虫盛期喷洒50%马拉硫磷乳油、或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20%灭多威乳油、25%广克威、或40%新辛乳油1500倍液,或5%来福灵乳油2500倍液。 <
分布
图片文件
sc/SCHC/CMHC/DSO.jpg,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