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老虎
别名 土蚕 地蚕 黑土蚕 黑地蚕
学名 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 异名:Noctua ypsilon 鳞翅目 夜蛾科。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6~23mm,翅展42~54mm,深褐色,前翅由内横线、外横线将全翅分为3段,具有显著的肾状斑、环形纹、棒状纹和2个黑色剑状纹;后翅灰色无斑纹。卵长0.5ram,半球形,表面具纵横隆纹,初产乳白色,后出现红色斑纹,孵化前灰黑色。幼虫体长37~47ram,灰黑色,体表布满大小不等的颗粒,臀板黄褐色,具2条深褐色纵带。蛹长18~23ram,赤褐色,有光泽,第5~7腹节背面的刻点比侧面的刻点大,臀棘为短刺1对。
发生规律
生活习性 年发生代数由北至南不等,黑龙江2代,北京3~4代,江苏5代,福州6代。越冬虫态、地点在北方地区至今不明,据推测,春季虫源系迁飞而来;在长江流域能以老熟幼虫、蛹及成虫越冬;在广东、广西、云南则全年繁殖为害,无越冬现象。成虫夜间活动、交配产卵,卵产在5era以下矮小杂草上,尤其在贴近地面的叶背或嫩茎上,如小旋花、小蓟、藜、猪毛菜等,卵散产或成堆产,每雌平均产卵800~1000粒。成虫对黑光灯及糖醋酒等趋性较强。幼虫共6龄,3龄前在地面、杂草或寄主幼嫩部位取食,为害不大;3龄后昼间潜伏在表土中,夜间出来为害,动作敏捷,性残暴,能自相残杀。老熟幼虫有假死习性,受惊缩成环形。幼虫发育历期:15℃67天,20℃32天,30℃18天。蛹发育历期12~18天,越冬蛹则长达150天。小地老虎喜温暖及潮湿的条件,最适发育温区为13~25℃,在河流湖泊地区或低洼内涝、雨水充足及常年灌溉地区,如属土质疏松、团粒结构好、保水性强的壤土、粘壤土、沙壤土均适于小地老虎的发生。尤在早春菜田及周缘杂草多,可提供产卵场所;蜜源植物多,可为成虫提供补充营养的情况下,将会形成较大的虫源,发生严重。
危害特征
为害特点 幼虫将蔬菜幼苗近地面的茎部咬断,使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严重的甚至毁种。
寄主
防治措施
防治方法 (1)预测预报。对成虫的测报可采用黑光灯或蜜糖液诱蛾器,在华北地区春季自4月15日至5月20日设置,如平均每天每台诱蛾5~10头以上,表示进入发蛾盛期,蛾量最多的一天即为高峰期,过后20~25天即为2~3龄幼虫盛期,为防治适期;诱蛾器如连续两天在30头以上,预兆将有大发生的可能。对幼虫的测报采用田间调查的方法,如定苗前每m2有幼虫O.5~1头,或定苗后每m。有幼虫0.1~O.3头(或百株蔬菜幼苗上有虫1~2头),即应防治。(2)早春清除菜田及周围杂草,防止地老虎成虫产卵是关键一环;如已被产卵,并发现1~2龄幼虫,则应先喷药后除草,以免个别幼虫入土隐蔽。清除的杂草,要远离菜田,沤粪处理。(3)诱杀防治。一是黑光灯诱杀成虫。二是糖醋液诱杀成虫: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10份、90%敌百虫1份调匀,或用泡菜水加适量农药,在成虫发生期设置,均有诱杀效果。某些发酵变酸的食物,如甘薯、胡萝卜、烂水果等加入适量药剂,也可诱杀成虫。三是毒饵诱杀幼虫, 亩用麦麸、豆饼、米糠等2kg,50%辛硫磷乳油25ml,将饵料炒香,加适量水稀释农药制作毒饵,傍晚撒于田间。四是堆草诱杀幼虫:在菜苗定植前,地老虎仅以田中杂草为食,因此可选择地老虎喜食的灰菜、刺儿菜、苦荬菜、小旋花、苜蓿、艾蒿、青蒿、白茅、鹅儿草等杂草堆放诱集地老虎幼虫,或人工捕捉,或拌入药剂毒杀。(4)地老虎1~3龄幼虫期抗药性差,且暴露在寄主植物或地面上,是药剂防治的适期。喷洒40.7%毒死蜱乳油每亩90~120g对水50~60kg或2.5%溴氰菊酯或20%氰戊菊酯3000倍液、20 %菊·马乳油3000倍液、10%溴·马乳油2000倍液、90%敌百虫800倍液或50 %辛硫磷800倍液。此外也可于播种前或移植前选用3%米乐尔颗粒剂,每亩2~5kg,混细干土50kg,均匀地撒在地表,深耙20cm,也可撒在栽植沟或定植穴内,浅覆土后再定植。 <
分布
图片文件
sc/SCHC/DXHC/XDLH.jpg,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