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蚜
别名 瓜蚜
学名 Aphis gossypii Glover 同翅目 蚜科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1.9毫米。卵圆形。体黄绿、深绿、蓝黑或棕色,表皮有明显的网纹。前胸、腹部第1-7节有缘瘤。触角6节,稍超过体长之半,第3节无感觉圈。腹部第5节两侧各有1黑色长圆筒形的腹管,上有瓦砌纹。尾片乳头状,一般有曲毛5根。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2-1.9毫米。前胸背板黑色。触角第3节有感觉圈,一般6-7个。翅两对,前翅中脉分支。腹背斑纹明显,第6-8节有狭短黑横带,两侧有3-4对黑斑。余同无翅胎生雌蚜。无翅有性雌蚜:体长1.0-1.5毫米。有草绿、灰褐、墨绿、暗红或赤褐等色。触角5节。后足胫节膨大为中足胫节的1.5倍,并有排列不规划的分泌性外激素的小圆点几十个。尾片常有毛6根。有翅雄蚜:体长1.3-1.9毫米。狭长卵形。体色有绿、灰黄或赤褐色。腹背各节中央各有1黑横带。触角6节,第3-5节各有感觉圈23、25、14个。尾片常有毛5根。卵:长约0.5毫米。椭圆形。初产时橙黄色,后变漆黑色,有光泽。若蚜:共4龄。体长0.5-1.4毫米,形如成蚜。复眼红色。无生殖板,体被蜡粉。有翅若蚜2龄出现翅芽,3-4龄在1、6腹节的中侧和2-5腹节的侧各有1个白蜡圆斑。
发生规律
生活习性 华北地区年发生10余代,长江流域20~30代,以卵在越冬寄主上或以成蚜、若蚜在温室内蔬菜上越冬或继续繁殖。春季气温达6℃以上开始活动,在越冬寄主上繁殖2~3代后,于4月底产生有翅蚜迁飞到露地蔬菜上繁殖为害,直至秋末冬初又产生有翅蚜迁入保护地,可产生雄蚜,与雌蚜交配产卵越冬。春、秋季10余天完成1代,夏季4~5天1代,每雌可产若蚜60余头。繁殖的适温为16~20℃,北方超过25℃,南方超过27℃,相对湿度达75%以上,不利于瓜蚜繁殖。北方露地以6~7月中旬虫口密度最大,为害最重,7月中旬以后,因高温高湿和降雨冲刷,不利于瓜蚜生长发育,为害程度也减轻。通常,窝风地受害重于通风地。
危害特征
为害特点 以成虫及若虫在叶背和嫩茎上吸食作物汁液。瓜苗嫩叶及生长点被害后,叶片卷缩,瓜苗萎蔫,甚至枯死。老叶受害,提前枯落,缩短结瓜期,造成减产。
寄主
防治措施
防治方法 (1)加强保健栽培措施,增强抗蚜能力;改善田间生态条件,有利于天敌向瓜菜田转移。 (2)利用银灰色膜避蚜和黄板诱杀。 (3)利用瓢虫、草蛉、食蚜蝇、小花蝽、烟蚜茧蜂、菜蚜茧蜂、蚜小蜂、蚜霉菌等控制蚜虫。 (4)药剂防治可采用2.5%保得乳油2000倍液,或20%康福多浓可溶剂4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10%吡虫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65%蚜螨虫威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2000倍液,或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等药剂防治,喷洒时应注意使喷嘴对准叶背,将药液尽可能喷射到瓜蚜体上。辟蚜雾(抗蚜威)虽然对菜蚜(甘蓝蚜、桃蚜、萝卜蚜等)具有特效,但对瓜蚜效果差,不宜使用。保护地可选用杀蚜烟剂,每亩次400~500克,分散放4~5堆,用暗火点燃,冒烟后密闭3小时,杀蚜效果在90%以上。 <
分布
图片文件
sc/SCHC/GLHC/MYA.jpg,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