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云形病
水稻叶灼病 病原
Gerlachia oryzae (Hash. & Yok.) Gams ―― Monographella albescens (Thümen) Park.,Siv. & Booth
修改
病虫名称
别名
拉丁名
形态特征
为半知菌亚门格氏霉属的真菌稻格氏霉。分生孢子产生在病斑边缘坏死不久的组织上。分生孢子梗极短,无色。分生孢子无色,大多呈短新月形,少数纺锤形或梭形,两端弯曲,多数双胞和单胞,极少数3胞和4胞。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的真菌。子囊壳多产生于叶尖病部,呈黄褐色至褐色,后期黑褐色,球形,孔口乳状突起。子囊束生,圆柱形,基部无柄,内含8个子囊孢子,平行交叠排列。子囊孢子无色,长椭圆形,两端钝圆,未成熟时单胞,成熟时3―5胞,分隔处稍缢缩。该病菌发育温度为18~30℃,最适为20℃。
发生规律
目前病害循环还不清楚,可能以菌丝体在病叶和病种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通常在水稻分蘖末期开始侵染下部叶片,后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一般在扬花、灌浆期,倒2叶和剑叶大量发病而枯死。该病喜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发病适温22~27℃,气温高于32℃时病害的扩展明显受到抑制。发病要求相对湿度80%以上。因此,在水稻的感病期遇连续阴雨、高湿和气温偏低的年份,发病往往严重。此外,台风暴雨的侵袭,造成叶片大量伤口,有利病菌的侵入与危害,所以沿海地区和山区风口处往往发病较重。一般杂交稻最易感病,常规籼稻次之,粳稻发病较轻,糯稻最轻。籼稻中早熟品种比中、晚熟品种较感病。同一品种的不同生育期,其感病程度不一,一般苗期极少感染,分蘖末期至拔节期开始发病,抽穗至灌浆期最易感病,蜡熟期病情趋于稳定。多施、偏施或迟施氮肥,长期深灌水或排水不良等易造成稻株徒长披叶,抗病性减弱,同时由于通风透光差,田间湿度大,因而有利于病菌的侵入、繁殖和蔓延,以致发病较重。
危害特征
主要危害叶片,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产生水渍状小点,后迅速向叶片下部或内侧扩大。病斑呈灰褐色和暗褐色相交的波浪状云纹。一般病健交界处呈灰绿色,界限不明显,但在低湿高温时,病斑停止扩展,则病健交界处清楚。籼稻在病斑扩展期间,若遇适温与阴雨高湿天气,叶片由于很快呈水渍状腐烂,因而干燥后往往不出现明显的波浪纹病斑。在高湿条件下,近病健交界处病斑上产生不很明显的白色粉状物(分生孢子)。后期病斑产生许多褐色小点(子囊壳)。
寄主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重病区减少杂交籼稻的种植,改种粳稻和抗性较强的常规籼稻。(2)选用无病种子和处理病稻草 避免在病田留种。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将病稻草单独储藏,尽早作烧草处理。第二年种稻后避免通过捆秧把、堵涵洞等各种途径将病稻草带到田间。(3)加强栽培管理 避免偏施、多施和迟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提倡施用有机肥,促使稻株健壮,提高抗病力。同时前期要浅水勤灌,适时排水烤田,后期干干湿湿,降低田间湿度,抑制病害蔓延。 药剂防治 种子处理,可用40%禾枯灵可湿性超微粉剂250倍液,浸种24小时。 田间用药,一般在水稻孕穗至齐穗期,亩用40%的禾枯灵超微粉剂50~75g,或20%三唑酮乳油40ml,对水50kg喷雾。此外,每亩施用石灰粉10~15kg或草木灰20kg左右,也有一定的防病效果。
分布
图片文件
D:/ms4w/Apache/htdocs/pestweb/粮作病虫/水稻病虫/稻病//云形病/水稻云形病.htm
Submit